熱門:

2016年2月20日

馮嘉誠 信觀點

周旋兩強 東盟如魚得水

為期兩日的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美國特別峰會於2月16日曲終人散。外間認為美國舉行這次峰會目的是聯合東盟10國在南海爭議立場,直接向中國施壓。東盟和美國於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但內容對中國卻隻字不提,反而只是重申雙方一如既往的合作原則,重彈「互相尊重主權、領土完整、平等地位和政治獨立」等舊調,顯示美國的「合縱連橫」策略未完全奏效。事實是如此嗎?

許多人或許不解,東盟只是一個鬆散組織,組織架構並不完善,個別成員國的經濟實力及外交影響力又有限,為什麼能在中國、美國之間遊走?

根據中國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的「假朋友」理論顯示,中美自天安門事件以後關係變得十分起伏,兩國互信嚴重不足,因此所有相對中立的國家都會成為爭取對象。東盟作為冷戰時代的產物,一直堅持走「區域自主」路線,上世紀八十年代更與中美連成一線,共同處理「柬埔寨問題」。中美相爭,自然要向東南亞國家提供各種安全、經濟、政治合作的利益招徠,加強自己在亞太地區勢力。東盟左右逢源,既可打出平衡外交策略增強自主性,又可增強中、美對自己的信任,間接提升外交地位,奠定在東亞區域整合的領頭角色。東盟的議價能力不在於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透過對沖北京與華府勢力,從中「抽水」。

主流觀點認為,東盟外交方向分別依賴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紅利,以及美國在亞太軍事安全上的震懾力,互相平衡雙方影響。

不過,自從奧巴馬2011年啟動「重返亞太」戰略以後,中美在東南亞的角力似乎出現微妙變化。白宮對東南亞的關注逐步擴展至經濟、安全盟友,和其他多邊主義機制上。美國今年簽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代表這個佔全球經貿約四成的新體系即將成形(不過仍需經美國國會通過才可),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越南已是這個自由貿易區的成員,而印尼、菲律賓、泰國紛紛表示有意稍後加入;中國卻被排除在外。一旦事成,東盟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體將被全面納入TPP,迫使中國需要藉由發展「一帶一路」、投資東盟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回應美方的強勢進攻。

中國過去另一優勢在於她時常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多方面表現出對別國內政的尊重。但近年來,中國對周邊國家內部狀況似乎愈來愈沉不住氣,反而損害了與她們的友好關係。去年9月,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於訪問吉隆坡唐人街後,突然發表言論,表示不會對任何「侵犯中國公民和企業合法權益」的不法行徑坐視不理,被大馬群眾炮轟干涉內政。另外,緬甸去年與國內多個武裝派系簽署全面停火協議,但緬甸政府談判員斥責中國在背後勸阻其中兩個武裝組織參與,藉此保持對緬甸邊境組織的影響力。

奧巴馬「現實」 緬越投懷

倘若北京無法正視這些問題,長遠下去,這些國家只會逐一冒起「中國威脅論」。與此相反,奧巴馬的外交政策以現實主義為主,近年甚至與緬甸、越南這些威權(或轉型)國家走得愈來愈接近,刻意回避小布殊「輸出民主」這種得罪人多的理想主義政策,博得不少東南亞國家歡心。

中美在東南亞的實力對比看似此消彼長,或許正是這種不安焦慮的感覺鼓吹中國在主權爭議姿態上變得更強硬,最終反而迫使東盟靠近美國尋求安全保護。然而,這種狀態能夠維持多久仍有很多變數。首先,美國總統選舉在即,新總統會否承襲奧巴馬「太平洋總統」的定位,還是把焦點轉移到其他地方?其次,東盟不是鐵板一塊,只要中國繼續給甜頭予老撾和柬埔寨,要破壞東盟達成針對中國的共同立場,並非難事。惟獨東盟成員國之間如果從此失去信任,「東盟中心論」便永遠只是天馬行空,遑論再從中美之間遊走獲利。缺乏這種優勢的話,東盟便將失去價值。

馮嘉誠_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