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31日

林伊 以巴Q&A

以巴Q&A

1.阿克薩清真寺是什麼地方?

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圖】相傳是伊斯蘭教中的「遠寺」,《可蘭經》記載先知穆罕默德曾「夜行登霄」,一夜間從麥加到達該處,因此穆斯林將之視為聖地;與此同時,猶太教又認為,阿克薩清真寺是「聖殿山」所在,救世主彌賽亞降臨時將在該處重建「第三神殿」,因此猶太人也將之視為聖地。

目前該寺由第三方約旦管理,允許猶太人進內但不可禱告,但一方面巴人不滿猶太人可進寺,另一方面猶太人又不滿不能在聖地禱告,因此該寺是以巴衝突事件的主要源頭之一。今次以巴衝突升溫,就是源於9月中猶太新年時,巴人懷疑不讓以色列人進寺,導致巴人和以國警方的暴力衝突。

2.巴勒斯坦襲擊以色列人全都是由恐怖組織策劃嗎?

以往巴勒斯坦對以色列發動襲擊,多數是用汽車炸彈、自殺式炸彈,或是從西岸或加沙地區向以色列其他地區發射火箭炮等。這些襲擊大多都是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的激進派系、哈馬斯(Hamas)等組織發動。

不過,近期巴人施襲卻不是用炸彈,而是用刀具等利器攻擊以色列人,可說近期的施襲都屬於「獨狼式襲擊」(Lonewolf):這些襲擊者不隸屬任何武裝組織,但在生活上感受到以色列欺壓,加上在網絡或是其他途徑吸收了較激進的反猶太思想,然後付諸行動。這些施襲者較難取得像炸彈之類的「真正」武器,所以轉用利器刺戮以色列人。

3.什麼是「巴勒斯坦大起義」?

巴勒斯坦大起義(First Intifada)是指巴勒斯坦人針對以色列政府發動的大規模抗爭。Intifada在阿拉伯語就是「起義」、「革命」等的意思,而Intifada在以巴衝突中最初是形容1987年巴人對抗以色列的行動:當年12月,一輛以色列人的卡車在埃雷茲(Erez)附近發生車禍,輾死了數名巴人,巴人多年來對以色列的不滿藉此爆發。巴人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不合作運動、抵制商品等行動,並武力對抗以國軍警。

這場對抗要到1993年《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簽定後才結束。但到2000年,以巴因為時任總理沙龍到訪阿克薩清真寺及耶路撒冷暴亂等原因,雙方再起大規模衝突,到2005年的沙姆沙伊赫峰會(Sharm el-Sheikh Summit)才結束。而這場長達5年的對抗,就被稱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Second Intifada)。

4.聯合國升起巴勒斯坦旗,意味巴勒斯坦已立國嗎?

今年9月30日,巴勒斯坦的旗幟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升起。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當時形容這令人激動和自豪,對巴勒斯坦建國有重要象徵意義。然而,巴勒斯坦至今仍未正式建國。

巴勒斯坦現時是聯合國大會的觀察員國(Observer State),有資格參與聯合國大會以及參與討論,但沒有投票權,亦不可能成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而聯合國所通過的決議案,是「在聯合國升起觀察員國的旗幟」。雖然目前除了巴勒斯坦外,觀察員國就只有教廷,所以此舉明顯是支持巴勒斯坦的決定;但巴勒斯坦的國際地位以及在聯合國的權利,並沒有實質提升。

5.為什麼阿巴斯說以色列多次違反《奧斯陸協議》?

《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是試圖和平解決以巴問題的協議,當中有Oslo I及Oslo II兩份協議,分別在1993年和1995年簽定。在兩份《奧斯陸協議》中,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自治權,並逐步撤出巴勒斯坦控制的加沙和西岸傑里科(Jericho)地區,交由巴勒斯坦政府管治。

然而,以色列在內塔尼亞胡掌政後,在已有的猶太殖民區大興土木,甚至在巴勒斯坦獲得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後,宣布擴建猶太殖民區。這些舉措與《奧斯陸協議》中以色列會撤出殖民區的承諾不符,因此阿巴斯的說法不無道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