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馬來西亞民間組織「乾淨及公平選舉聯盟」(簡稱「淨選盟」)上月發動大規模示威活動,要求貪腐醜聞纏身的總理納吉布下台,並列出5項涉及改革選舉制度的訴求。根據「淨選盟」提供數字顯示,出席集會人數超過30萬,打破歷來紀錄。在不少人眼中,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大馬一樣,官商勾結、政治貪腐問題根深柢固,窒礙當地海外投資,導致經濟停滯不前。這次大馬「淨選盟」能夠成功動員群眾參與抗議,對東南亞政商貪腐文化帶來啟示嗎?
討論「淨選盟」一類社會運動的意義前,我們必先對東南亞貪腐問題有一些基本認知。國際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每年發表清廉印象指數報告,透過問卷形式量度地區專家對不同國家貪污程度的評分,以100分等於最清廉,0分等於最腐敗作為指引。東盟10個成員國僅有兩國能夠逾50分,其餘國家大多長時間徘徊於20和30分之間。而且從另一份問卷的答案可見,不少人認為東南亞地區最貪腐的部門主要是警隊、政黨、官員等,私人機構、非政府組織的貪腐指數望塵莫及,反映政府濫用公權的形象十分深入民心。
東盟多國舞弊制度化
有趣的是,上述數字中「合格」的兩個國家,竟然包括大馬,相信讓不少讀者瞠目結舌。可想而知,在這些地區專家眼中,東南亞其他國家貪腐情況十分嚴重。
雖然每個國家都有獨特「國情」,讓公眾對國家貪腐的認知及構成原因出現差異,但東南亞國家之間互相有幾個共通之處,可以解釋這股風潮。首先,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經濟仍處於發展狀態,國家機器主導經濟政策,有時候過度保護個別行業,導致出現經濟學上的「尋租活動」(Rent-Seeking),讓不少商人透過「另類途徑」與政府官員打好關係,獲得政府「關照」。
這種現象在東南亞十分普遍,特別是在立國初期權力集中,威權領袖為了撫平國內不同派系怨氣,收買民心,傾向與家人、企業、親信建立裙帶關係,把國營產業「外判」,鞏固政權之餘,亦乘機賺取私利。外間認為,印尼前總統蘇哈圖和柬埔寨強人領袖洪森同樣把裙帶關係操弄得淋漓盡致。有報道指出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國際組織提供給印尼的短期貸款無故失蹤,致使該國經濟復甦遭拖慢。
除了政商關係網絡之外,東南亞的政治文化同樣孕育出各種貪腐現象。其中,當地尊崇權威的文化傳統,讓許多人對國家政要貪污風氣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反而導致這種風氣制度化。有學者指出,就算是海外跨國企業,都因為明白「疏通好辦事」的道理,為了發展當地業務,甘願向國家元首或其裙帶關係網奉獻。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政府要兼顧國內多元種族的特色,有時會刻意偏向個別單一族群,亦容易產生上述的「尋租活動」。
回到開首問題,「淨選盟」這類社會運動對東南亞貪腐風氣帶來什麼意義呢?假如他們處於一個高度民主社會,社運或許能夠激起民眾向政府投予不信任票,直接轟下領袖。不少傳統學派認為愈民主的地方,理應讓政要愈須避忌貪污行為。
民主制度徒具軀殼
然而,東南亞國家縱然具備部分民主制度和軀殼,但許多地方的所謂「恩庇侍從」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已經深深植根,加上東南亞政治的民主化進展十分緩慢,僅僅幾次社會運動無法撼動這套政商聯盟網絡。更何況,不少東南亞國家都曾經出現反對貪腐的社會運動,一時三刻可能改變社會氣氛。不過,只要民間怨氣稍消,政府肅貪政策鬆懈,這種風氣又會死灰復燃。
要完全杜絕貪腐問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是美國、日本這些民主制度相對健全的國家,都會出現官商勾結的狀況。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應該如何看待這種風氣:「淨選盟」能夠動員大量群眾,可能反映當地政治文化正在產生微妙變化。我們接下來要留意的,便是政府對執行改革的決心和堅持。
馮嘉誠
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黃子悅:星馬社運有七一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