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5月27日

沈旭暉 平行時空

中國外交借古言志的濫觴

昨天談及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時,得到古代護照「通關文牒」為禮物,引申到一個很有趣的題目,便是中國古代國際關係。雖然「主權國家」的概念源自近代歐洲,到了晚清才輸入中國,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就沒有國際關係,儘管概念與今日的大不一樣。唐代長安的「國際化」程度,在當時世界便是首屈一指。

雖然今日中國老是宣傳「大唐盛世」,「一帶一路」也教人想到古代絲路,但唐代的國際交流並非長年開放,假如認真對應現今中國的外交,不一定能予外人好印象。

以「通關文牒」為例,《西遊記》依據唐三藏法師往天竺取經的正史創作,虛構了各國妖怪的故事,但其實當時大唐並不鼓勵民間隨便西進,因為當時的「G2」格局是大唐對突厥,不少隋末唐初的軍閥都接受突厥冊封,大唐憂慮國民出國後會成為突厥間諜,故此不會像今天那樣大興土木搞絲路基建。

強調盛世 適得其反

「路是人走出來的」,三藏為了他的理想,惟有突破當時國際格局,混入難民堆中偷渡走出長安。他途經西域各國時,據小說是正式以「通關文牒」過境,但其實只是不斷自我介紹是「來自大唐的高僧」便足以被通融。所以嚴格而言,《西遊記》強調的「通關文牒」,也是劇情需要的道具而已。這反映西域小國與大唐的國際關係,並不能簡單以今天的主權國家概念閱讀,但也不能單純以朝貢概念看待。對那些小國來說,奉行的只是「侍奉大國」政策,無論是大唐、突厥還是天竺,都待之如上國,但不等於願意放棄自身獨立性。今天塔吉克、尼泊爾、阿富汗等小國,行的依然是此外交政策。中國外交講「中國夢」,不斷提醒國民「漢唐盛世」,其實是容易有反效果。漢也好、唐也好,縱然有呼風喚雨的時代,但始終未能超越「二元」或「三元」國際格局。面對匈奴、突厥等主要對手時,時而和親,時而征討,只要自身實力強大,便傾向對外擴張。

中國學者以「和平崛起」回應歷史,認為中國強大時基本上都是「和平」的,但其他鄰國恐怕不會有同樣想法。

例如朝鮮人會否忘記隋煬帝的侵略,似乎就不可能。鄭和下西洋那「三擒番王」的經歷,完全無視其他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當然當時無這些概念),也足以反映「海上絲路」的另一面。中國與土庫曼外交常以「汗血寶馬」為「友誼信物」,但其實漢代為了汗血寶馬發動的戰爭極不人道,對西域帶來的絕非友誼。

訴諸歷史借代當代外交自是無可厚非,但也得適可而止,如果外國學者認真起來,就反而麻煩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