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
南韓民眾無畏強權武力,不惜付出鮮血,才爭取到民主自由。這段血淚史深深烙印在南韓社會,民主進程亦一步一艱辛,政黨政治制度至今仍未臻理想。民主化也許能一夕之間發生,但日後制度是否理想,值得深思,我們不妨以南韓這段歷史為鑑。
從來都說南韓的近代政治歷史,難以用三言兩語來把它概括起來。但是,若一定要用兩個關鍵詞來總結過往30多年南韓的民主化歷史,只能以「悲壯」與「血腥」來形容這一部民族史。早於二戰結束時,生活在朝鮮半島南方的百姓,為了反抗來自北方由金日成領導的共產集團管治,獲盟友美國的支援下,成功建立了以民主與資本主義制度為核心的「大韓民國」政府。可是,民主的制度並沒有在南韓裏找到好土壤並扎根成長,反而於六十年代以後被濫權、獨裁、貪污與武力等低氣壓左右着南韓的政局。結果,從六十年代起,至1987年為止,南韓一共經歷了接近27年多軍事獨裁統治,並由兩位軍人,分別是朴正熙與全斗煥,無間斷地高壓控制南韓社會。直至1987年充滿着血腥與暴力的南韓民主運動終於取得成功,推翻了全斗煥之餘,並透過修改憲法讓廣大的國民於同年參與了首次的總統直選,正式標誌着南韓民主化的完成。
在野派拒協調 票源分散
30多年間,南韓的學生、藍領、白領與教師等等,縱然活於軍事獨裁的打壓下,但仍然抱着信念堅決地為着建立民主政制而付出。這批當時被稱為「386世代」(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九十年代時剛好30多歲)的群眾,受整個民主化浪潮的薰陶,深深影響到他們的政治傾向。縱然於後民主化階段,「386世代」仍繼續支持着南韓的民主發展,成為南韓左派力量的中堅。他們的力量爆發,主導了後來金大中與盧武鉉於1997年和2002年成功當選為南韓總統的主要原因。可是,從2007年李明博以高票入主青瓦台,及2012年同屬保守派別的朴槿惠以超過五成的得票成為首位女總統後,南韓政治內的「進步」力量一直只能在野,並於多次國會與地區選舉中一次接一次落敗。最近4月底的國會議員補選中,雖挾着「世越號」一周年紀念與針對着保守派的巨大貪污案,執政保守派仍能於劣勢選戰中從四個補選地區贏了三個,那麼,究竟南韓的「進步派」發生了什麼問題,一直都一蹶不振?
民主政黨的特點固然是尊重民主原則,對黨內的不同意見也偏向包容多於衝擊,但這原則也就是導致民主黨派內較易趨向分裂的問題。南韓的民主黨派亦都如是,多年來屢次於總統大選中,都是因為要容讓同屬民主派陣營的候選人參選,但又難以就政見或利益達成合作共識,協調其中一位候選人放棄參選,結果反而造成了把原有民主政黨的總體約五成的票源分攤,導致保守派代表能夠當選。
從1987的南韓首次民主直選總統時,在野的金泳三與金大中因未有達成統合共識,結果兩人各自分攤了28% 與 27% 民主陣營的選票,結果讓代表着執政保守派別的盧泰愚以36.6% 贏得總統寶座,到第二屆大選,由反對派投身到保守派的金泳三,乘着在野民主力量的金大中與鄭周永未能協調以單一候選人出選,結果同樣造成票源分散,令金泳三以四成多得票成為南韓民主化後第二任總統。
其後,雖然於金大中時代民主派內部短暫地能夠凝聚起來,但到了後來的盧武鉉執政時代,進步派別再次因為黨內異見,出現了「親盧派」與「非盧派」的分裂,這次分裂使進步派內部矛盾一直延續之今,還未能解決。
南韓的民主化期間,進步力量一直打着「推翻獨裁政權」的旗幟,號召全國支持民主的群眾一同齊心合力走到街頭上,跟軍人獨裁者決一死戰。踏入後民主化時代,因為失去了爭取民主的最大口號,在野的進步派一直都是以進一步監察政府與推動公民社會可更積極參與政治運作,來維持着進步派別的道德感召力。
「抗爭」號召力今非昔比
金大中貴為南韓民主史上最有影響力與付出最多的鬥士,能夠代表進步黨派於1997年的總統大選勝出,乃是當時舉國上下民眾認同的選擇。後來的盧武鉉也是一樣,挾着八十年代南韓民主運動中的「維權律師」身份,2002年入主青瓦台也是眾望所歸的大勢所趨。然而,正當進步黨派中魅力型領袖一個接一個離去,而保守派別又巧妙地把民眾更直接受影響與關心的經濟生活與民生需要,作為競選主打議題,我們看到2007年時的李明博以「經濟總統」口號成功擊敗了在野的鄭東泳,最近的4月份南韓國會議員補選中,執政新世界黨同樣打出經濟牌,把關於針對着保守派別的「成完鍾貪污案」與指證朴槿惠政府未有處理好「世越號」的爭議都壓下去,反映了兩黨之間,愈趨保守化的國民愈來愈對在野進步派的口號不信任。
究其原因,是因為現在不少國民都對政黨政治失去興趣,認為在野政黨的「反政府」與「抗爭」的旗幟已失去對群眾的號召力,普遍民眾更在意與關心反而是如何從實質上改善生活與經濟環境,特別在針對着親北韓的極左政黨「統合進步黨」的黨員李石基被法院以「試圖在國內搞叛亂」之罪名成立後,一般國民對進步力量的負面印象從而加深。所以,雖然貪污爭議與「世越號」的處理失當事件令進步派的選舉形勢大好,可惜民眾最終還是選擇了以「希望」與「經濟」為口號的保守陣營。連番失利的南韓進步力量,若是繼續一蹶不振,大有可能會於2017年的總統大選中再次失去入主青瓦台的機會。
鍾樂偉
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講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全斗煥 藉戒嚴法奪權 |
上一篇: | 又有人立國兼選出首相 克羅地亞不勝其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