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
單看片名,《華麗的假期》(2007)似是一部輕鬆幽默的小品,或者一部浪漫歡樂的愛情片。若抱此期望入場觀看,觀眾可能會被電影的血腥屠殺場面嚇得魂飛魄散。事實上,此片是一部頗為沉重的歷史電影。雖然有(當年)人氣甚高的偶像明星李準基坐鎮,而且在南韓大收旺場,在香港和台灣卻似是未曾上映,也沒得到主流媒體的報道。
此片以1980年的光州起義為背景,片名《華麗的假期》正是當年全斗煥為首的軍政府鎮壓群眾示威的行動代號。若以弗洛伊德理論分析這個行動代號,可看出當時軍政府實在是自我膨脹到極點,漠視人命,面對群眾的心態是「擋我者死」。
軍人屠殺大學生 百姓反抗
貫串全片的一個主軸,是全斗煥政權如何以極端強硬派的方式處理群眾運動。電影首幕講述空軍特戰部隊被告知須派往北韓對付共產陣營,但軍人卻從日出方向發現軍機是往南方(即光州方向)前進。此時,軍人已覺事有蹺蹊,懷疑上層隱瞞某些事實。一些史料更指出,當時的軍隊領導在執行任務前,迫使軍人喝下烈酒及服用慢性毒品,令他們失去理智,能更毫無人性地屠殺無辜的平民百姓。
然而,即使軍政府擺明極端強硬,本來生活平淡的光州居民卻沒有退縮,堅定不移地勇敢抵抗強權。事件發生初期,軍隊的對象是大學生,他們先封鎖大學校園,大規模屠殺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的犧牲,激發了他們的家人、朋友的情緒,令數以十萬計的平民百姓憤而上街示威。儘管所有人都深知,殺紅了眼的軍隊連老弱婦孺也不會放過,但群眾也沒有猶豫,抱着信念前進。
電影的情節顯示一名離隊的上校為群眾提供武器,並組織群眾武裝對抗軍隊。是否真有其事須待考證。但是,電影明確彰顯的事實是,當示威的群眾以言語挑釁軍方,甚至投擲汽油彈,結果是軍隊使用更高武力,濫殺更多無辜的平民百姓。即使群眾使用奪來的機關槍能震懾軍隊一時,令他們暫停攻擊,但最終強硬派的軍方回應方式,是「十倍奉還」。理想派的示威者,自然覺得為理想捐軀饒有意義,但正如劇中最後一幕所顯示,唯一愁眉苦臉的人,是孤獨的幸存者。
最終,佔領了市政府大樓多日,嘗試建立「臨時政府」的示威者,被迫與軍隊「困獸鬥」。他們在戰鬥開始之前,已作最壞打算,因為自知力量懸殊。一群平民百姓,即使武裝起來,也實在難以與國家機器比併。最後步出政府大樓的主角,即使在最後一刻仍堅持澄清自己不是「暴徒」、「反叛者」,只是心繫光州的普通市民,最終仍落得萬箭穿心的下場。這正好顯示縱使示威者不願承認,這場角力從來不是在對等的競技場上舉行。在所有層面,爭取民主的示威者根本一直處於下風。
美艦駛釜山 群眾不存幻想
雖然最終全斗煥在1987年下台、盧泰愚上台後,南韓正式步入民主,但在此之前,光州事件一直是禁忌,甚至連參與悼念的群眾都被關進監獄。民主路上,很多人民為理想犧牲了生命和青春,但電影所見,他們一直沒有忘記殘酷的現實。片中,群眾聽到美國軍艦駛近釜山碼頭的時候,沒有詮釋為支援他們的舉動,反而清醒指出:「若美國有意介入我們的民主化事務,這件事(屠殺)就不會發生。」
這一幕正好彰顯一個重要教訓:群眾為了理想,不惜一切與極端強硬派硬碰硬,但他們在焦頭爛額之餘,還是謹記着政治的現實,不會抱有多餘的幻想。他們選擇犧牲是否最有效的方式,自然見仁見智,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一切從來都在他們的計劃當中。也許,令他們成功的,不但是勇氣和鬥志,還有顧及現實的策略。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遵從國際法庭裁決 西非兩國息邊界紛爭 |
上一篇: | 南韓憲制Q&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