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
今次到南韓光州想盡量看看各種跟1980年光州起義相關的事和人,剛好碰上「5・18 Archive」(五一八資料中心)開幕,當地朋友特地帶着往資料中心走一趟。也幸好有當地朋友幫忙,因為Archive 內的材料、說明主要是韓文,對我輩不黯韓文符號的人來說未免有些吃力。
踏進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歷史遺產的「5・18 Archive」,最搶眼的是放在一樓展覽廳正中的一個殘舊「銻煲」。「銻煲」已斑斑駁駁,布滿各種輕微碰撞後的凹痕,就像好久以前大牌檔煮大鍋客飯的「煲」那樣。朋友說,當年光州起義軍隊封城,各種物資短缺,光州婦女就是用這些家中粗用的「煲」弄飯糰給集會及守城的學生、市民吃,為他們打氣支援。
靠油印傳單通消息
在堂皇的展覽廳展示這樣一個破舊煲沒有半點突兀,反而充滿庶民的味道。畢竟光州起義是一場庶民革命,是平民百姓領導的政治行動,拿他們用來搞革命的用品放在Archive 才算是「原汁原味」。
除了「銻煲」外,兩台簡單的油印機同樣搶眼。老實說以原始油印機作宣傳搞革命幾乎是一種傳統,俄國大革命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有用,勤工儉學留法的鄧伯伯(鄧小平)也用得不少(還被誇為油印博士);二戰期間波蘭華沙市民反抗納粹德軍也是油印傳單通消息。想不到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南韓同樣要依賴古老的油印機通消息。不過,對居民來說這幾乎是唯一選擇,當時南韓境內傳媒全部由軍政府控制,根本不會報道光州的真相,甚至反過來成為幫兇。不能靠主流媒體反映真相,光州起義市民、學生只好用最原始的印刷工具向其他居民及外間傳遞訊息。在今天手機互聯網世代,用Facebook 就好了,大概油印機要退出革命歷史舞台。
3歲童漠然捧父照
展覽廳展示了多張在軍隊無故開槍鎮壓市民時枉死的市民相片,有本身失聰被軍隊以為不聽命令的年輕男士,還有6個放學路過市中心區被軍隊無故射殺的初中學生。可是,6位死者中只有5張照片,剩下一個死者的臉換上了一朵花:Rose of Sharon(南韓國花)。朋友說,受害人草草下葬了,家中也沒有近照保存着;於是這個11歲的初中生的面目就消失了,只剩下一朵盛開的Rose of Sharon。
「5・18 Archive」也存了不少鎮壓的遺痕、遺物,有被坦克輾過的南韓國旗,有運送屍體的手推板車,有3歲小男生在墳地捧着死去父親照片一臉漠然的照片,有在市議會「死守」最後被軍隊一一槍殺的起義市民伏屍街頭照片……還好,照片都是黑白的,少了份血腥,有的是淡淡哀愁。
跟記錄納粹大屠殺的Holocaust Museum或廣島原爆紀念館相比,「5・18 Archive」還在草創階段,還可以放進更多珍貴的原始檔案包括美國政府對全斗煥血腥鎮壓隻眼開隻眼閉的證據,也可以有多些影像素材。
但跟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天安門民主運動及六四鎮壓相比,光州起義的狀況已好得多。起義不但平反了,還可以作為人類爭取民主人權的Heritage 保存下來,可六四鎮壓到今天在內地仍是政治禁忌,死難者家屬、天安門母親連拜祭慘死家人的自由及機會仍被剝奪。
在「5・18 Archive」走完一圈,留下了「百感交集」四個字。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南韓憲制Q&A |
上一篇: | 金融「逢七災咒」恐顯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