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7日

74%港企缺才 七成離職因移民

本港逐漸從疫情復常,企業不斷受到人才短缺問題困擾。香港總商會今年4月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74%受訪企業反映面臨人才短缺問題,當中逾八成表示情況已持續一年以上。人才外流、尋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成為本地勞動力收縮的主因。

總商會總裁梁兆基認為,人才與香港商業競爭力息息相關,需要積極尋求補充勞動力,以維持香港的經濟動力。

該項題為「人才短缺調查2023」的調查在4月17至28日期間進行,總商會合共收回196份問卷,其中54%的受訪會員公司聘用超過200人,28%的公司規模少於50人。

梁兆基:移民影響未放緩

被問及員工為何離職時,受訪公司指出,尋求更高的薪酬為首要原因(79%),其次是移民(70%)和尋求工作與生活平衡(51%)。梁兆基說,尋求更高待遇只是衍生因素,並非本地勞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為了應對人才挑戰,多數公司會調高工資福利,具財力的企業可高薪挖角,惟小微企及社企員工人手仍不足,對整體經濟「無濟於事」。

他續稱,本港勞動力縮減受累移民及尋求工作與生活平衡兩項社會現象。2019年至今香港的勞動人口累計減少約21萬至23萬,要在短期內補全並不現實,「希望能夠補充幾多得幾多,其餘勞動力缺口唯有靠自動化及數碼化,提升現有工序,減少人手需求。」

針對移民的影響,梁兆基表示,調查在今年4月進行,移民導致人才流失的問題仍然突顯,意味情況未有放緩跡象,暫時難以判斷會持續多久。他相信,離開的勞動力未必在短期內回流香港,缺口不但繼續存在,更須留意會否再加深。

疫後傾向減少工作平衡生活

另一方面,疫情3年以來社會出現新現象,僱員更傾向尋求工作與生活平衡,加劇人才短缺。由於他們減少工作時數或日數,間接令總勞動時日下降,所以企業需要補充更多人手,始能維持相同的產出。

調查結果顯示,中層員工短缺情況最為嚴重,其次是初級員工。59%的受訪公司透露,年均底薪介乎20萬元至50萬元的工種面臨人手匱乏;而高級管理職位所受的影響則最輕微,只有1%受訪企業稱人手不足。

為了應對人才挑戰,大多數企業均選擇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83%),其次投放資源培訓員工(58%)以及推動自動化(49%)。總商會指出,基於難以招聘合適人才協助業務發展,或促使企業把部分或所有業務遷離香港。值得留意的是,有21%的公司稱已經把部分或所有業務遷離香港。

另外,只有兩成受訪企業曾經申請政府的輸入人才計劃,主要因為相關計劃所涵蓋的工種未能切合企業需求。不過,政府在5月擴大人才清單,涵蓋的專業工種由13項增加至51項,並應用於「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

促常檢討人才清單添吸引力

梁兆基提到,上述調查未反映政府擴大人才清單的新措施,總商會歡迎政府擴寬人才清單,希望將來亦能夠不時檢討,增加涵蓋的專業數目,並且簡化要求和縮短處理程序所需時間,加快輸入各方面的人才。如果申請和批准的人數未如理想,未來可能需要再考慮如何改善不同的輸入人才計劃。

受訪企業則反映,為紓緩人手不足,招攬大灣區人才是優先考慮的短期措施。在長期措施方面,當局須提供專業導向教育和培訓計劃,協助企業挽留、再培訓和吸納人才。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