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常言道:「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一個國家採取什麼外交政策,很大程度反映了該國的內政政策,或是執政者在國內的利益考慮。其實,傳媒又何嘗不是?我上月赴澳洲採訪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發現各國傳媒對所謂「國際議題」的採訪,都是源於自己國內需要的延續。
我今次是參加G20主席國澳洲的傳媒考察團,除採訪財長會議,還考察了澳洲不同行業,亦因此結識了來自7個國家的記者,有不少採訪活動都是一起進行。
國際會議一般談及多種不同議題,這次G20財長會議便有促增長、打逃稅及拓基建等,同時亦討論國際熱點議題,例如當時剛公布的美國最新議息決定等。但現實是,傳媒篇幅有限,不可能全部報道,大家都要挑選重點,從各國記者的提問便可見一斑。
印度記者很着重打擊逃稅,因為他們很關注黑錢逃至避稅天堂。日本很留意中國的舉動,例如問及各國對中國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看法,潛台詞是這可能影響日本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亞洲開發銀行。
傳媒多借機談回本國議題
歐洲記者就關注財政政策,因為歐盟各國正討論法國削減赤字未達標的問題;因此,無論是國際層面的討論,或是澳洲自己的預算案,甚至澳洲近日討論削減大學撥款及提高學費,法國記者都很關心。
香港傳媒經常被人詬病,指記者採訪中國領導人出訪時,常常只會問關於香港的問題,似乎欠缺「國際視野」。但在這次G20會議,我發現很多各國記者都是借機問回自己國內議題。例如澳洲財長霍基(Joe Hockey)的記者會,主要由澳洲記者提問,且離不開澳洲預算等國內議題。美國財長傑克盧(Jack Lew)在記者會亦趁機談及純屬美國內政的稅務倒置議題。
簡單來說,各地代表都是帶着自己本國的立場來看國際會議。那麼,來自「中國香港」的我,立場又是什麼?跟這次會議較有關的,應是打擊逃稅,因為G20正就各國稅務資料互通的安排達成最後協議,本港銀行及會計等業界都會受影響。
另一受關注的,是中國的「送大禮」問題:貴國會如何吸引身懷巨富的中資呀?聽起來好像視野很狹窄,但現實是,這的確是目前中國連接國際的一個重要議題,外國也很想跟你說這些事。
你站在哪兒,就看到什麼。所謂國際視野,最終視乎你身處什麼地方,以及這個地方在國際的位置,若忽略了後兩點,則一切國際視野,都只是離地的空談。
記者:謝世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股神:希拉莉是下任美國總統 |
上一篇: | 從巴黎迪士尼看香港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