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7日
近年每逢見到網購行業的新聞,毋須細閱內容,都估到是形勢一片大好,例如交易額高達數萬億元、升幅以幾倍計大躍進。但近日情況似乎出現逆轉迹象,在內地十一黃金周期間,阿里巴巴公布的「淘寶指數」整體上錄得大跌,顯示這個全球最大購物網站近期的銷情不但沒延續高速增長勢頭,反而勁跌20%至60%不等。
根據淘寶指數,在9月28日至10月4日這個星期,十大熱銷類別有9類的銷量環比(較之前一周)顯著急跌,手機類是唯一例外。其中最慘淡是排名第8的零食類別,跌幅普遍達40%;排名第1的女裝類及排名第3的美容護膚品類,亦有約20%跌幅。
黃金周令實體零售火熱
網購銷情轉差的同時,內地實體零售生意卻很火熱。據內地媒體報道,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各大小城市的商場及百貨公司都出現「迫爆」人潮,無論客量或生意額均勝於去年。據浙江在線形容,周日(10月5日)下午3時,杭州西湖文化廣場購物中心「收銀台前排着兩排10米左右的長長隊伍」。
筆者認為,此現象的原因有三。
一來,十一黃金周向來是「網購淡季」,雖然快遞「不休假」照常營運,但很多民眾趁假期出遊,不會留在家中等送貨,網購生意難免受影響。
二來,大約1個月之後的「光棍節」(11月11日),是中國網購業最大的旺季,無論商戶或買家都嚴陣以待,前者要準備促銷優惠,後者則「保留彈藥」等掃貨,十一期間的網購難免備受冷落。
不過,往年的十一黃金周雖說是「網購淡季」,但一般僅增速略見放緩,未試過像今年般顯著下跌,因此筆者認為「例淡」因素並非關鍵。
第二個原因,在於「淘寶指數」只是統計阿里巴巴淘寶網的銷情,即使它是中國最大的購物網站,卻未必完全反映中國整體網購市場的行情,尤其是淘寶網跟其他網站之間的此消彼長形勢。
專門店式網店分薄市場
正如筆者今年5月在《阿里面臨「百貨公司」危機》指出,淘寶網的特色在於多而雜,從服裝、食品、傢俬、玩具、IT 產品甚至工業用品,包羅萬有,可比喻為一家百貨公司。但近年網購業的新趨勢是「專門店式」網站崛起,例如專賣手袋的「麥包包」、化妝品的「天天網」及奢侈品的「尚品網」等;這些網站讓買家較易聚焦找到心頭好,避免遭海量的各類貨品資訊淹沒,同時還有專家推介、試用報告等針對式貼心服務。
莫說是上述競爭對手,就算是同屬阿里旗下的天貓網,亦很積極為各大小品牌開設專門網站,難免扯散了淘寶網不少生意。筆者估計,這些網站在整體交易額上應難以挑戰淘寶網的一哥地位,但會逐漸蠶食及分薄其市場份額。順帶一提,筆者認為這對阿里不是壞事,事關淘寶網向來是免費服務,本身其實不太賺錢,相反天貓網可賺取廣告費及促銷費等(相當於商場向商戶收取租金),而更賺錢的是支付寶及新成立的「網商銀行」等金融服務,以及未來的「菜鳥網」物流體系,然而這是後話,日後另文分析。
物流倉儲增加成本
至於商場與網購在十一榮辱互見的最後一個原因,亦是最大啟示,在於這反映實體零售行業(主要是商場及百貨公司)近年的「網購惡夢」可能已經見底。
自2005年內地網購崛起開始(起步約比香港早3年),實體零售便遭受衝擊,皆因網購理論上可節省舖租及不少人手成本,能以較低價錢賣貨。
但事實上,有別於一般人想像,網購的整體成本不比傳統實體零售低很多,雖云可省掉舖租,卻需要額外倉儲及快遞員一對一送貨,相對於實體零售用貨車大量定期送貨,網購物流成本大增;尤其中國的物流體系遠未及歐美健全(因此馬雲要斥巨資建設菜鳥網),快遞員往往要駕着電單車穿山過省送貨,令成本更加高昂。
網購生意表面上風生水起,但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調查,淘寶網現時有逾950萬家網店,多達80%仍在虧損,逾10%勉強打平,真正賺錢的不足10%,皆因大家互相降價爭生意,不惜承擔甚至倒貼運送成本。真正能從網購食到大茶飯的,或許只是阿里等平台營運商及順豐等物流商。
人有社交需求 實體店佔優
此外,近10年來人人大談網購優勢,實體零售相形失色,事實又不然。例如從今年十一黃金周到處人頭湧湧可見,人類其實有面對面社交需求,需要to see and to be seen,需要與家人或伴侶在假期出外逛街食飯,這是網購無法替代的。同樣,在商場及百貨公司看着琳瑯滿目精 選貨品,隨時可拿上手或試穿,這種享受網購亦無法提供。
當然,網購帶來的競爭是毋庸置疑,例如若一件產品網上定價比商場便宜30%,相信不少人寧願先在商場看真貨,再回家上網訂購;但假若差價少於10%,很多人就寧願省點麻煩直接在店舖即買即用。此外,商場及百貨公司近年亦積極轉型,增加體驗式增值服務,務求讓消費者願意付出一點溢價。
因此,在物流成本優勢、實物銷售優勢及轉型的努力下,商場及百貨公司並非如想像般「死路一條」,只須把以往的利潤率降低一點,便可應付網購的挑戰,雙方能夠共存競爭。
內地是全球最發達的網購市場,網購佔總消費額的比率較美國高出超過一倍,因此實體零售遭受的衝擊亦最嚴重;但反過來看,內地亦很可能是第一個見到實體零售「見底」的市場,而今年十一黃金周或許便是轉捩點。在網購對撼下,百貨股及商場收租股近年遭看淡,普遍只得個位數字市盈率,但這個惡夢說不定已進入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fb被質疑「撐非禮」 周大福女公關離職 |
上一篇: | 信利首三季預期少賺逾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