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香港土地稀缺,無論住宅、商廈、酒店、醫院或學校都「唔夠地」興建,其實,還有一種設施同樣缺地,就是監獄。按懲教署講法,本港監獄一直「超負荷」運作,即囚犯人數超出監倉容量,導致非常擠迫,而近年的擴建計劃大多觸礁。這亦是「佔中」運動的其中一點理論基礎──據指出,全港監獄最多只可額外再容納約500名囚犯,一旦「佔中死士」超出此數,就無可能全部拉去坐監,將令當局無計可施。
懲教署定期公布全港囚犯人數,但甚少提及監獄容量。不過,於2004年港府曾提出在喜靈洲興建一座造價120億元、可容納7222名囚犯的「超級監獄」,並考慮採用公私合營形式。此計劃當時已完成了可行性研究,但最終因為居民及環保團體強烈反對而擱置。
恐佔中死士迫爆倉
時任懲教署署長彭詢元「推介」該計劃時透露,當時全港有1.31萬名囚犯,但監獄容量僅為1.16萬人,意味超額近13%。他還估計,到了2015年(即明年),全港囚犯將增至1.4萬人,屆時將超額達2600人,可見興建超級監獄迫在眉睫。由此看來,「佔中」運動的理論基礎似可成立,事關本港監獄似乎真的瀕臨「爆倉」,遑論再容納多幾千名「死士」。
不過,筆者翻查近年數據,發現彭詢元的估計非常錯。據懲教署統計,全港各類囚犯總數,在2004年的確像彭詢元所說,達1.31萬人,但之後連年減少【圖】,至去年已經連跌9年,囚犯人數僅剩9240人,為20年來新低。據現任懲教署署長單日堅本年初的說法,現時全港監獄收容率約77%;按此換算,監獄容量估計為1.2萬人,意味仍可再容納近3000人,跟「佔中」運動的盤算略有出入。
對於彭詢元的「錯估」,筆者認為有兩點啟示,第一,是政府官員為了推介某些項目而作出的預測,包括行車量、飛機量、旅客量以至囚犯量等,往往只極之粗略地估算,可稱之為「斷估」;10年後回看,結果大相徑庭。第二,近10年來的囚犯數量不斷下降,一來或顯示警方的預防罪案工作做得夠好,有助減少潛在罪犯;二來亦由於近10年本地經濟好景、失業率低,較少人需要「鋌而走險」。
說回當日的「公私合營超級監獄」,背景是港府當時力推私營化(privatization)大方向,包括港鐵(00066)、領匯(00823)及五隧一橋都在「那些年」私營化或上市,但超級監獄項目因實在太前衞而未能上馬。
監獄REIT盈利穩增
不過,在10年後的今天,此概念卻已在美國實現,事關美國近年力推監獄私營化計劃,並造就不少「監獄股」甚至「監獄REIT(房託)」相繼上市。其中表表者是在紐交所掛牌的「美國懲教集團」(Corrections Corp of America,CCA),既是美國第一家,亦是現時最大型的私營監獄集團,目前在全國營運67所監獄,容量達9.3萬人。
CCA的經營模式是跟美國聯邦及地方政府合作,先覓地興建監獄及聘請管理人員,再從政府方面接收囚犯,並「按人頭」收取政府的服務費作為收入,減除開支後便是股東利潤。
CCA去年營業額及純利分別為17億美元及2億美元,由於美國監獄私營化是大勢所趨,而CCA擁有龍頭優勢及跟政府關係良好,被視為兼具穩健及增長的股份,甚至有「逆周期優勢」(經濟差時罪案率升,監獄需求更大),自2012年以來股價累升近一倍,現市值41億美元,市盈率約20倍。
私營化屬多贏之局
另外,還有同樣在紐交所掛牌、以REIT形式上市的GEO Group,麾下監獄容量約7.3萬人,去年純利1.3億美元,現市值27億美元,今年預測孳息率約6%。其主要股東包括不少保險公司及養老基金,既想獲取穩定回報,又擔心美國樓市回落,於是選擇「監獄REIT」以分散風險。
在自由市場經濟學者看來,監獄私營化是必行之路,既可助政府省下大筆投資額及開支,亦可引入商界管理及股東監督,以提升經營水平及效率,堪稱多贏之局。從美國的經驗看來,暫時似乎是利大於弊。不過,隨着本港囚犯數量連年下滑,監獄容量尚算充裕,似乎暫時未需要行這條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家居網絡安全知多少 |
上一篇: | 康宏配股淨籌922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