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具體而言,不同類別股份面對的影響有異。假若街頭抗爭事件進一步持續、擴大及惡化,首當其衝的肯定是側重本港市場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三大類別,本地金融股避不了,包括一些專攻本港市場的銀行、證券及保險公司,以及港交所(00388);皆因金融為百業之母,而且,最令人擔心是引致停市或流動性危機,後果不堪設想。
第二類是本港地產股,有前車可鑑,像1967年暴動或1983年前途危機般大規模政治動盪,定必導致樓市大跌,毋須多解釋。第三類是本地消費及旅遊類股份,因消費信心及旅客來港意欲都難免遭受重創。
在大跌市之下不會有完卵,但可能會帶來「錯殺」,說的是一些雖然在港股掛牌、但主要市場不在本港的公司。正如股神畢非德強調,買股票其實是買該盤生意之一小塊(a slice),理論上無論股價如何波動,都不會影響該盤生意本身的價值。因此,佔中亂局或會折損市場信心及流動性,導致這些公司股價大跌,但其業務價值本身無受影響(事關市場不在本港),這就帶來趁低吸納機會。
趁早部署 宜調倉謀反擊
這些股份主要是內地企業,包括一些內房、內需、公用及資源股份,幾乎100%業務都不在香港市場,本港的動盪除了影響它們一些後勤及總部運作之外,最大的影響在於融資方面,因此,應該首選當中槓桿比率較低、融資需求較不迫切的股份。可是前提是必須有心理準備長線持股,以待估值慢慢回歸。
總括而言,港股短期波動難免,投資者須趁早調整部署,除簡單地減倉防守,亦可考慮把部分「港需股」倉位,轉移至按上述標準挑選的中資股,以控制風險及積蓄反擊實力。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佔中之下 港股追揸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