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香港近年的「炒賣史」上,以最近一次炒新出爐的iPhone 6最反高潮,開賣前大家磨拳擦掌,大屏幕Plus型號暗盤價一度高達3.6萬元(比原價貴三倍多),中港及南亞裔炒家爭相排隊,狂熱程度超過歷代iPhone;但開賣後回收價猶如跳樓機,未夠一星期,溢價不斷縮小,部分型號更跌穿原價,有手機店甚至封盤拒收貨。究其原因,其實跟樓市相似,無非是供應和需求兩方面「出事」;不過,上車客若期望本港樓市會步iPhone 6後塵,就恐怕會失望,因特首CY不是蘋果,始終處理不到「供應鏈」難題。
供求失預算 炒價急「跳樓」
筆者有位舊同學,正職是細行分析員,奈何事業運不濟,始終未能上位,但他炒賣頗有眼光,熟悉年輕人潮流趨勢,加上淘寶網及順豐速遞的便利,近年頗有斬獲,從波鞋、玩具到限量潮物;iPhone則從2010年的iPhone 4已入場炒,每一水的利潤可達6位數字,方法是借用親友的信用卡資料,連同自己申請近10張信用卡,再透過不同的英文姓名編排,每次抽機可「入飛」數十張,最終往往獲派貨逾10部。
今次他照辦煮碗大量入飛抽iPhone 6,但很快已察覺不妥,事關其「中籤比率」超過50%,遠高於歷代蘋果產品;再向其他朋友打聽,發現大家情況相似,甚至有些「非炒家」在開跑後數小時才施施然湊熱鬧,竟然也一舉中的,以為好運,驚喜不已,孰料其實很多人都一樣。
筆者估計原因有二,一是iPhone 6無論功能或工藝都缺乏突破,機身既無變得超薄(事實上很難再薄),亦無採用新物料,唯一不同只是屏幕變大,但基本上其他手機品牌早有這招,對於老拍檔代工廠富士康可謂無難度,因此今次新iPhone的供應鏈一出閘就很暢順。第二,在供應充裕下,中國雖暫未獲准開售,蘋果亦早料到很多內地客會來港要貨,於是索性把大批貨源調到香港市場,造成中籤率奇高。無論如何,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本港市場的供應量遠遠超乎預期。
第二樣出事在於需求方面,由於內地暫時未有iPhone 6賣,大家估計千千萬萬潛在買家只能來港吸納,「多多貨都消化得來」。此一基本分析表面上無錯,豈料中港兩地海關聯手出「辣招」嚴打iPhone 6北上。以往每人過關可帶4部在身,就算被查到亦可辯稱自用兼送禮,通常會獲放行;近一兩年,海關轉趨嚴格,但帶一部作自用總沒問題,然而近日即使過關只帶一部,而且不連包裝盒,亦難以闖關,幸運的被原路折回,再叫你乖乖填報稅表慢慢申請,不幸的就被視為走私貨遭沒收。據新華社消息,深圳海關在首五日已截獲1800多部iPhone 6,其中200多部被沒收,其餘被折回。有趣的是,內地海關只打iPhone 6,對三星、Sony等新機卻視若無睹,擺明是針對性的部署。
中港海關打擊 無從散貨
陸路不通,有人轉循水路走私,但以香港海關及水警之高效,加上早有準備,當然不會放縱這種罪行,例如海關上周六便從一艘快艇起出138部iPhone 6。中港海關聯手出招,如同打擊境外投資者在港買樓的辣招,把內地購買力牢牢阻隔於深圳河以北。
換言之,iPhone 6一方面供應超預期,另一方面外來需求遭辣招隔絕,只剩下本地用家市場,新機又怎會不炒燶。像筆者朋友這等資深炒家,一察覺到形勢不對,早已「cut單保平安」(在出貨前仍可免費取消訂購);但一些新入場的散戶,由於缺乏經驗,現時攬着一部或多部蟹貨無法脫手,令旺角先達廣場出現回收價低於原價的反常狀況。
土地供應不足 樓價難望大跌
不過,iPhone跟樓市雖有上述相同,卻仍有着本質上的不同。首先,儘管房屋與手機今時今日均屬「必需品」,但時間值損耗差天共地,房屋可保值百年,即使重建亦有價值;而iPhone 6面市後半年已不新潮,一年後趨平淡,兩年後已不怎麼值錢,所以時不我待,只宜短炒,無可能坐貨博長遠升值。其次,手機的原料是電子零件,供應量幾乎無限大,雖然iPhone作為「名牌豪宅」可吊高來賣,但還有三星、Sony、小米等大量平價替代品(Substitute)供選擇;反觀房屋,主要原料是本土土地,無論豪宅或公屋都受限於此,香港地皮就得這麼多,即使填海以製造替代品亦有限量。
最後,香港的樓市癲價始終源於供應不足,即使3D辣招打殘外來需求,但由於上屆政府停建居屋及少推地皮,現時供應量單是應付本地需求也未夠(本地經濟興旺及利息低廉亦放大了需求)。梁振英上任後,提出所謂全城覓地,嘗試理順供應鏈,可是至今不斷碰壁,跟富士康生產線的暢順不可相提並論。供應難題無解,若想樓價像iPhone 6般回落,除非經濟急劇轉差或美國大幅加息,但這兩點皆不會是好消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兩種資訊大災難 |
上一篇: | 《明報》控《信報》誹謗官司押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