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6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預製菜」萬億大茶飯

全國學生開學接近一個月,很多家長今年格外頭痛,事關大批學校突然轉用「預製菜」為學生供應膳食,家長們擔心這類食品添加大量化學物、使用劣質食材,有礙子女健康。事實上,中央政府今年「一號文件」強調要壯大「預製菜」行業,《人民日報》將之形容為「一個新的萬億級產業」。部分人認為,中國此番部署具有經濟、政治,甚至軍事意義。然而,內地民眾普遍對食品工業缺乏信心,當局「強推預製菜」引起很大爭議。

內地多校選用 家長嘩然

最近數星期,內地很多學校出現一個奇景,每逢中午時分,校門外便擠滿大批家長,塞得水洩不通,為的是想逼近校門,把手中飯壺遞給門內子女。這種「可憐天下父母心」感人場面背後,緣於全國大量小學及中學自今個學年起,不再由飯堂為學生烹調膳食,改為採購「預製菜」,例如預製的梅菜扣肉飯、蝦仁炒蛋飯之類,每日翻熱後作為學生的午餐。

此舉引起家長們嘩然,他們認為「預製菜」普遍「重油重鹽」,添加大量調味料及化學物,並可能使用劣質食材,不利於學生健康。尤其在長期「一孩政策」下,現今中小學生多屬「三代單傳」,格外受呵護。由於內地中小學生通常不獲准外出「食lunch」,父母們唯有自己動手炮製愛心便當,每逢中午親自往學校送飯。甚至有些母親揚言,寧願辭職回家煮飯,也不願讓子女「硬啃預製菜」。

全國學校何以突然追捧「預製菜」?這關乎中央國策,中央政府在今年初發布的《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俗稱「一號文件」)中首次強調,要「提升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範化水平,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人民日報》早前指出,內地去年「預製菜」市場規模已達4196億元(人民幣.下同),未來幾年將維持20%以上增速,3至5年後便會成為「一個新的萬億級產業」。

說起「萬億級產業」,對上一個「風口」正是疫情期間的核酸產業。例如現年52歲的湖南商人張核子,此前3年成立了40多家核酸公司,承接各地政府大量檢測任務,賺到數十億元財富,被譽為「核酸大王」。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張核子今年5月註冊了「武漢核子農業科技公司」,大舉進軍「預製菜」市場,從一個「萬億級產業」跳到另一個。這難免令人疑惑,他的商業嗅覺何以如此敏銳。

據統計,中國有1.6億名中小學生,假設每人每日要食一份「預製菜」午餐,每份售價15元,這便相當於每日24億元生意額。按每年250個上學日計算,那麼單是來自學生市場,「預製菜」每年收入規模便達6000億元,確實是一個巨大產業。任何企業若能從中分一杯羹,便可望好像「做核酸」般賺個盤滿缽滿。

部分人指出,中國政府力谷「預製菜」具有多重考慮。首先,傳統的家庭及食肆烹調可說是「去中心化」生產模式,須各自採購食材,在物流過程中會造成很大損耗(由農場到物流中心,再到街市,然後被買回家庭或食肆);相較之下,「預製菜」由中央廚房炮製,直接從農場採購大量食材,有助簡化物流程序、節省資源、提升效益、避免浪費。

其次,現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大變局」,例如俄烏戰爭便對糧食供應鏈構成巨大衝擊,再加上氣候變異,有機會引致糧食短缺,故推廣「預製菜」節約糧食有利於中國人民「端穩飯碗」及加強政治安全。

說到底對加工食品乏信心

最後,萬一地緣政局失控,亞太地區爆發戰火,中國不幸遭圍堵或禁運,屆時糧食供應將更緊張,或須採取統一配給政策,以便於「打持久戰」。由此角度看,現在壯大「預製菜」產業,附有「備戰」意義。

誠然,「預製菜」本身不一定不妥。好似我們食了很多年的豆豉鯪魚、五香肉丁罐頭,以及航機上的「飛機餐」,還有在日本便利店常見、既美味又健康之各式便當,都屬於「預製菜」。香港超市近年亦湧現很多預先烹調的蒸肉餅、糖醋排骨、蒜蓉牛柳粒之類菜式,讓繁忙的打工一族買回去稍為加熱便可開餐。更甚者,大家在酒樓「一盅兩件」享用的蝦餃、燒賣、珍珠雞等點心,其實愈來愈多來自中央廚房預製(部分更產自深圳),只是一般人未必吃得出分別。

問題在於,「地溝油」、「頭髮豉油」、「假雞蛋」等駭人新聞殷鑑未遠,內地民眾普遍對食品工業缺乏信心。儘管食肆廚房的衞生往往也慘不忍睹,起碼可以用肉眼直接監察,工業化「預製菜」生產過程卻難以窺探。人們擔心,商人為了賺錢,生產「預製菜」時會使用劣質或過期食材,並添加大量化學物,是以不難理解,內地家長為何這麼抗拒讓子女接觸「預製菜」。

面對家長們群情洶湧,國家教育部最新發表聲明指出,鑑於「預製菜」尚未有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對「預製菜進校園」應持審慎態度,不宜強行推廣。且看各地學校短期內會否「重開飯堂」,讓學生們「有啖好食」,家長們也可鬆一口氣。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