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8日
曾淵滄多年來在報章發表專欄文章不計其數,提到其投稿之路,原來是由《信報》展開的。
話說1988年他利用本身數學知識,研究出透過股市「2天19天移動平均線」算式,捕捉獲利機會,正是於《信報》發表,「該篇文最有趣是《信報》出過兩次,中間隔了幾年,他們(報社)覺得合用,登多一次,林先生(林行止,信報創辦人)給了我兩次稿費,哈哈!」
「貼中」科威特開戰翌年升市
在《信報》投稿數載,1995年他向任教的城市大學申請一年假期,全職出任當年剛成立的《蘋果日報》副社長,期間為避嫌,亦暫停在其他報紙發表文章,「在《蘋果》我不是寫財經,是寫社論」,惟經過短短一年他就辭職,重返城大,只客串為該報寫專欄,此後其他傳媒陸續上門,誠邀他執筆。
談到在《信報》發表過的文章,他印象較深是1991年伊拉克佔領科威特,當時全球股市大跌,眼光獨到的他,撰寫一篇標題大致為「不論中東是戰是和,明年股市必創新高」的文章,用數學的系統分析方法,內容足足大半版,他笑言:「《信報》先至容許這麼長的文章,其他報紙最多一兩千字,我還附有圖表。」
作為專欄作家多年,曾淵滄有其心得:「主要講如何投資,與教科書完全不同,純粹用生活角度,我睇過不少財經教科書,對投資者其實無任何用途,大學的財經(學科)不是訓練你做投資者,是訓練你入金融界打份工、寫report(報告)給投資者看;你並不是一個投資者,我想這行業將來都會給AI(人工智能)取替,因為這些report,你寫跟我寫沒什麼分別。」
預言財經分析將被AI取代
「AI不只取替,是做得比人類更好,收集資料速度勝過你,範圍又多過你,人腦無辦法記到這麼多,分析員寫報告只是上網找資料,這點也比不上AI,而我這些純粹用自己角度寫的文章,AI取代不到。」至於財經媒體未來何去何從?曾淵滄認為要做到多元化及百花齊放,既有一些像他般不走尋常路的作家,也有提供「四平八穩」的分析文章。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