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
本港甲級商廈空置率高達14.7%,遠超過新加坡(4.6%)。好似恒基地產(00012)耗資260億元打造、外形酷似「啤酒罐」的中環美利道超級商廈The Henderson,預租率據報約為30%,尚有七成樓面待租。恒地在同區還有另一個更大規模地盤,龍和道「地王」項目投資額達630億元,落成時將帶來額外100多萬方呎樓面,市場不易消化。若計及內地戰線,新鴻基地產(00016)未來幾年在上海徐家滙、香港西九龍將合共有投資額逾1000億元的商業項目竣工,面臨的挑戰不小。在WFH、「脫鈎斷鏈」等趨勢下,大地產商如何應付商廈空置危機,「雙基」可謂動見觀瞻。
據測量師行高力國際(Colliers)最新研究報告,本港截至3月底,甲級商廈空置率達到14.7%,較2018年末水平(約2%)大幅提升,亦顯著高於新加坡(4.6%)、東京(4.6%)、倫敦(6.8%)等其他國際城市最新空置率。更值得關注的是,隨着港府此前幾年大力賣地,今年將陸續有多個大型商廈項目落成,合計增加接近1000萬方呎樓面供應,對市場消化能力構成進一步挑戰,空置率可能「高處未算高」。
The Henderson七成樓面待租
例如近日最受矚目是恒地美利道The Henderson項目,建築工程接近平頂,由著名建築師行Zaha Hadid設計的特色花瓣概念外觀已見雛形,有中環口痕友形容似「一打啤酒罐」,為CBD商廈群注入活潑氣息,更吸引不少途人「打卡」。該物業前身為美利道停車場大廈,港府在2017年推售地皮,由恒地斥233億元天價奪得,樓面約47萬方呎,呎價達5萬元,刷新官地「地王」紀錄,總投資額據估計達到260億元。
據Bloomberg日前引述消息報道,該項目預計今年內落成,但目前預租率僅約30%,已敲定的租客包括拍賣行佳士得(Christie's)、加拿大退休金投資局(CPPIB)等,仍有七成樓面「待租」,對於這種級數的大project可謂不太尋常。
距離The Henderson幾步之遙,在夏慤道有另一幢商廈正在興建,即長實(01113)旗下長江集團中心二期(前身為和記大廈),樓面約55萬方呎,同樣預計今年落成,據說剛「開齋」簽到第一位租客,由一家內地企業租用半層樓面。該項目整體預租率暫時未明,不過Bloomberg消息指出,同系的長江集團中心一期(位於皇后大道中)目前空置率約25%。
講到近年「中環大好友」,始終非恒地莫屬。繼The Henderson後,該集團在2021年再豪擲508億元,擊退一眾對手,奪得龍和道「新地王」項目,總樓面面積約162萬方呎,投資額據估計達630億元。換言之,單計這兩個地標級新項目,恒地在中環CBD押注接近900億元,絕對雄心萬丈。
「九龍大好友」新地重錘買地
本城另一巨擘新地則堪稱為「九龍大好友」,近年在啟德及西九重錘買地。好似西九高鐵站上蓋商業項目,總樓面達316萬方呎,於2019年11月社會「立立亂」之際,由新地斥422億元奪得,投資額料達700億元。與此同時,新地在內地也相當進取,近年投入巨資發展上海徐家滙ITC商業綜合體項目,總樓面達760萬方呎,投資額據估計超過400億元,整個項目料於2024年底落成。
相較之下,長實近年除了把和記大廈拆卸重建,較少在本港新增商業項目投資,還在2017年出售中環中心、套現逾400億元。九倉系亦採取較保守態度,專注於住宅及零售業務,沒什麼新落成商廈須面對「招租」煩惱。
講到底,全球大部分市場的商業地產(Commercial Real Estate, CRE)現時都吹逆風,華爾街不少投資者把CRE視為最大「灰犀牛」危機。事關WFH(居家工作)、hot-desking(共享辦公桌)、AI(人工智能)等新趨勢興起,許多大小企業都在縮減租賃辦公室面積,致令空置率上升,租金偏軟。因此,CRE估值面臨下調壓力,繼而可能拖累銀行須為抵押品減值,最終引發連鎖反應,損及金融業。
商業地產招租須具創意
不過香港的情況比較特殊,除了受上述種種因素影響,亦面對地緣政治格局變化,例如近年部分跨國企業從香港撤退或者收縮規模,內地企業則未能填補缺口。換句話說,新型辦公趨勢加上商業機構的政治考慮,對本港CRE市場造成雙重打擊,難怪連中環甲級商廈也出現空置問題。
當然,本港大型地產商大多由七十年代發展至今,見慣風浪,兼且根基雄厚、負債率(相比內房商)較低,不難穩坐釣魚船。市場現時關注恒地和新地有何創意招數,替未來幾年落成、總投資額達千億元的大量商廈樓面招租,或可為CRE行業帶來啟示。畢竟中環有別於啟德,頂級甲廈斷不會轉型為「簡約公屋」,但不妨考慮把部分樓面暫時改做「高級人才宿舍」,配合「高才通」人潮湧來香港。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