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29日

周一人物

李麗珊喜見體育凝聚港人心
「風之后」寄語 勿以獎牌論英雄

4年一屆的奧運,明年夏天將於法國巴黎盛大舉行,近日各個國家及地區運動員正爭奪「入場券」。港隊在上屆東京奧運贏得6面獎牌,創出歷來最輝煌成績,歡呼聲響徹大街小巷,不少市民都期待一眾健兒能在來屆再創佳績。27年前出戰滑浪風帆、為本港摘下史上首面奧運金牌的「風之后」李麗珊(珊珊)接受本報專訪,樂見體育帶來凝聚力,讓香港上下團結一致,惟比賽不只是贏輸,盼市民勿以獎牌論英雄。

鏡頭回到1996年,當年26歲的李麗珊代表香港參加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滑浪風帆項目,比賽原定11場,最終只舉行9場,賽至第8場珊珊總成績已遙遙領先,奠定勝局。她回想當時奪得金牌後,其實不太清楚在香港引起的反應,猶記得很想與啟蒙老師兼舅父黎根分享喜悅時,連身在香港的母親也無法聯絡上他,「我係有啲徬徨,唔知香港發生咩事」,直至返抵啟德機場一刻,目睹大批記者及市民接機,為自己歡呼、鼓掌甚至落淚,珊珊才驚覺「原來咁大件事」!

96年奧運奪金 零的突破

「令人開心係好難嘅,可以令全香港咁多人咁開心,唔係一件容易嘅事,令我覺得呢面獎牌更加有意義。」那次「零的突破」之後相隔四分之一世紀,香港迎來第二面奧運金牌,「2020年東京奧運」因全球疫情肆虐而延後到2021年舉行,當港人透過直播觀看劍擊運動員張家朗贏得冠軍一刻,擔任節目主持的珊珊以另一視覺,再次感受那份喜悅,「整個(社會)氣氛係由一個低潮,推到好高……係成個香港團結起來,為呢班運動員打氣。」比起獎牌,珊珊認為運動員帶給社會那份凝聚力更可貴。

展望明年巴黎奧運,她坦言社會對現役運動員或有更高期望,難免為他們帶來壓力;回憶自己1992年首赴西班牙巴塞隆拿奧運,「當時『獎牌希望』被煲到好大,我覺得非常大壓力,基本上整場比賽要處理壓力,多於賽事本身,好記得喺Port Olympic(場地之一)見到記者我掉頭走,好唔自在,不停望記者喺邊,無辦法集中,結果嗰次表現真係做得唔好。」

強如珊珊,年輕時也曾因外界的說法影響心情。她不諱言,1993年取得世界錦標賽冠軍後,人們寄望她可於翌年廣島亞運奪金,「93年都贏到,點解亞運拎唔到呢?最後報紙嘅(標)題係『僅得銀牌』,嗰下係好心酸。」經一事長一智,珊珊後來學會調整心情,與壓力共存,並轉化為動力。

「公眾有期望,即係支持嘅一種,唔再好似以前(覺得香港運動員)『是但啦、陪襯而已』,呢個係一件好事。」她續稱,政府在體育範疇投放不少資源,市民自然期望運動員「交功課」,然而實際影響賽果的因素有很多。「要訓練一個奧運金牌(選手)真係唔容易,獎牌唔可以用錢買返嚟,唔可以話(投放)幾億幾億就出到個獎牌,係要天時地利人和;只可以話投放咗(資源),我哋機會大咗,但唔可以話一定有獎牌。」珊珊如是說。

欣賞師妹傷後力爭圓夢

奪獎不是唯一的成績表,若認真了解每位香港運動員,或許會從他們身上發掘到更多值得欣賞之處。珊珊在訪問中,特別提到師妹、剛退役的滑浪風帆運動員陳晞文(Hailey),對方2012年倫敦奧運前訓練期間發生嚴重意外,5條肋骨折斷,更須切除脾臟,最後負傷參賽。及後陳晞文一直努力爭取再次代表香港的機會,希望在奧運舞台「真真正正賽一次」,發揮自己應有水準。

這份堅持長達9年,陳晞文終在東京奧運實現夢想,珊珊越洋見證對方完成賽事,最後雖無緣獲獎,然而成績不俗,總算對自己有交代,「當時我都差啲喊出嚟,喺佢身上睇到運動員的堅持。」

勝固可欣,珊珊覺得不應單單以獎牌論英雄,「無論運動員拎唔拎到獎都好,取得奧運參賽資格已不易,能夠去到(奧運),做到自己最應該要perform(表現)嘅,咁已經足夠。」

採訪、撰文︰陳珈琋

攝影︰黃潤根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