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8日

周一人物

木下無為 與家品互動添加情感
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 創作屢獲殊榮

愛美是人的天性,隨着社會經濟發展,設計樸實無華的家品,已難滿足消費者審美要求;在港土生土長的香港設計師協會(HKDA)主席木下無為(Mui Kinoshita,原名梅傲雪),從事家品設計多年,曾獲得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一直對工作充滿熱誠,她笑言:「好享受做到一啲自己會用嘅嘢……我覺得自己欣賞,其他人都會欣賞;做到與眾不同嘅產品,又幫到客戶,好有成功感。」

很多人的設計天份屬與生俱來,木下無為也是這種例子,父母雖無藝術背景,她小時候已具備敏銳藝術觸覺,喜歡繪畫和製作雕塑;然而在其成長的九十年代,香港社會依然由數理科主導,普遍認為「搞藝術等乞食」,故當時她無想過成為設計師,「原先諗住讀數學,(高中)仲畀學校派埋去數學(理科)班。」

老師「罰留堂」改寫生涯規劃

「不過嗰陣有位中學訓導主任覺得我有天份,罰我留堂,同學以為我犯咗咩錯,原來老師只係質問我點解唔讀design(設計),因為佢本身教美術,希望我可以向呢方面發展。」那次留堂改變了木下無為的一生,當晚她徹夜難眠反覆思量,終決定從心出發,向學校提出改讀美術設計,「阿哥知道鬧咗我一大餐,話讀呢啲無『錢途』。」

既選擇先斬後奏,就要有破釜沉舟決心,會考之後,木下無為考入理工大學,由設計文憑開始,半工讀賺學費,大學一年級她隻身到英國旅行,認識一班在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SM)讀設計的朋友,「跟佢哋去學校,偷偷哋sit in(列席)人哋啲堂,感到非常有趣,同香港好唔同。」

設計學可分為平面、廣告、室內、產品、時裝等不同領域;喜歡繪畫的木下無為,初時讀平面設計,惟很快就「明白世途多麼險阻」,「讀讀吓接啲(平面設計)freelance job(自由身工作項目),覺得啲客嘅要求好荒謬(笑),例如叫『整10個fonts(字形)設計圖嚟睇吓』,又試過喺leaflet(廣告傳單)幅圖後面,夾硬要我加個龍捲風(圖案)入去,我心諗『X!唔做呀我』。」

堅持個人風格的她,有次跟業界前輩談起做平面設計的兩難局面,對方建議她改讀產品設計,「因為產品係3 dimensional(三維立體),啲客呢方面嘅能力無咁強,會聽個設計師意見多啲。」她聽信提點,又適逢當時到英國旅遊,在朋友帶領下見識一些設計有趣的家品,令其有驚為天人之感,回港便疊埋心水轉科,專攻家品設計。

自立門戶決心測試個人實力

大學畢業後,木下無為先後於英國及芬蘭進修產品設計,贏過多個國際獎項【見表】,在芬蘭期間她開始家品範疇,2006年獲本地零售設計公司Goodss招攬,回港任設計經理,「除咗產品設計,仲學到好多嘢:brand design(品牌設計)、點樣開舖頭;喺嗰度做咗好多年(8年),剛剛約咗佢(舊老闆)食飯,哈哈。」

木下無為形容,舊老闆儼然其父,教曉她許多事情,諸如人事及企業管理,更曾力邀其成為生意拍檔,惜人各有志,她想測試個人實力,2014年毅然離職,創立Form & Shape設計公司,「如果背後有個『爸爸』喺度,你永遠唔知自己得唔得、能力去到邊,同埋覺得就算第時衰咗想返去,佢(舊老闆)都應該唔會唔理我啩(笑)。」

辭職也要有個體面說法,她當年是以結婚為由,「嗰陣準備嫁去日本,想靜一靜,諗吓之後條路點行,唔通個女要嫁都唔畀人嫁咩?哈哈。」出嫁兼創業後,自此她展開港日兩邊走的生活,可擔心與舊老闆競爭?「唔會!佢核心業務係(幫客戶)開舖,尤其我走埋之後,直情連產品(設計)都唔做。」

視覺分類垃圾登上《紐約時報》

醉心家品設計的木下無為,2016年與拍檔創辦ASA Innovation & Technology,同年推出空氣淨化燈Airluna【見另稿】;發展個人事業之餘,不忘貢獻業界,2012年加入香港設計師協會(HKDA),去年成為主席;而她與協會結緣,源於2011年憑着其設計的作品Go Recycle Bin──3個簡潔白色的垃圾分類箱,勇奪HKDA環球設計大獎(GDA)金獎,翌年被邀請入會任委員。

Go Recycle Bin並無文字或顏色區分,直接在垃圾箱上方造出膠樽、鋁罐、紙盒模樣,簡潔美觀,「我住過唔少國家,個個地方(垃圾分類顏色)都唔同,根本分唔到邊個顏色擺乜嘢,所以想用形狀,喺視覺上直接話畀人聽點分類,連小朋友都唔需要教,同埋希望畀到人一種快樂感覺,分類並非沉悶嘅事;呢個設計concept(概念)嗰陣一出,已經上咗《紐約時報》。」

本港女性產品設計師不少,然而單論家品設計界則算是少數,正因女士天生較為感性,作品往往更人性化及多一點感情;木下無為認為家品不應只擁有基本功能,「要有add-on value(附加值),如果做得好,仲會有emotional attachment(情感依附),當你愛上一件設計,會同佢互動,產生感情,就算用舊咗,都唔捨得隨便丟咗佢。」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黃俊耀、被訪者提供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