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
A股與港股今天(5月1日)勞動節假期休市,旅遊消費在疫後首個長假期大幅升溫;不過正如上周五政治局會議評估首季及今後經濟時強調,「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昨天最新公布的4月官方製造業PMI,在連續3個月反彈至盛衰線上後,意外地再度回落至49.2收縮區間,較3月急降2.7。4月官方非製造業PMI雖見56.4,較3月回落1.8,但仍創年內次高。更甚的是,在企業調查中,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為56.9,創36個月來最多。此外,統計數據顯示,4月百強房企銷售預計有5665.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雖增31.6%,按月卻下降14.4%,反映目前復甦形勢一如4月政治局會議所判斷,「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
因而有理由相信,在勞動節5天長假結束、本周四A股復市後,國務院常務會議或將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包括扶助政治局會議中重點提到的「鞏固及擴大新能源汽車銷售」。江蘇常州未等中央再推出補貼政策,已急不及待宣布推出新政鼓勵市民購買新能源乘用車,其中購車價格30萬元以上的,每輛最高補貼額可達8000元。
新能源車銷售及賣樓銷情,一向是零售消費的兩大支柱。目前市場仍憂慮的是,據克而瑞研究中心昨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1月至4月百強房企銷售額20499億元,累計業績自首季轉正後,按年增幅進一步提升至9.7%(或與去年基數較低有關),但普遍分析仍認為,目前市場整體購買力仍處在歷史相對低位。估計要在信心及需求雙恢復後,才有望得到較強力復甦。
傳統上A股跑先經濟兩至三個月,以主板滬指而言,僅2020年5月微跌0.27%,之後2021年至2022年的5月均錄得4.89%及4.57%按月升幅,所以在今年首季GDP已增長4.5%下,相信次季復甦加快,有利滬指再度打破「五(月)窮」的魔咒。回顧去年最賺錢板塊及最蝕錢個股,仍可對今年第二季滬指看漲(深證成指及創業板指卻已錄得月線三連跌,其中4月分別下挫3.31%及3.12%)。原因是去年剔除金融股影響後,十大「盈利王」全部是「中字頭」或國企股,前三位分別是中石油、中海油及中移動(去年分別賺1493.75億、1417億、1254.59億元),由於國策扶持及經濟正在復甦,相信這十大「(吸)金股」(4至10位分別是中遠海控、神華、中石化、貴州茅台、中國建築、陝西煤業、中國中鐵)依然可保住盈利能力前列。
至於十大虧損股均以航空及地產為「重災區」,排前三位及第六位分別是國航、東航、南航(去年合共虧蝕1086.87億元),以及海航控股。雖然今年首季上述三大航企仍分別淨虧損29.26億、38.03億及18.98億元,但已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隨着海內外航線復飛復常,相信去年的「虧損王」第二季起有望扭虧為盈。同時,去年十大虧損股藍光發展、金科股份、榮盛發展、中天金融均為內房企業,業績亦漸見恢復,悲情歲月或成歷史。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張國榮紀念展迎第十萬名觀眾 |
上一篇: | 華抨日增管制半導體設備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