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0日
港人平均壽命冠絕全球,對安老服務需求有增無減,社企尊賢會創辦人、社創新動力創始董事兼主席張瑞霖(Patrick),近年積極關注相關議題。本身為成功企業家的他,2006年因一場大病,癒後毅然放下如日中天的商業王國,全情投入公益事務,心願是協助一班「50+」黃金歲月人士,建立正面樂觀心態,迎接有質量的人生下半場。
Patrick於人生上半場走的是典型商界跑道,工業工程畢業後做過幾年工廠,接着轉職跨國企業,逐步成為管理層,負責亞洲區銷售業務。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遇上人生首個轉捩點,驅使他辭職創業,「美國總公司嘅要求,同我(當時)諗緊嘅管理方法有啲唔同,我一直覺得員工同我哋(管理層)應該『共同創造財富』,(公司)賺到錢應該反饋畀佢哋。」
「其實公司對我好好,送我去(美國)哈佛(商學院)讀書(管理發展課程),但嗰年我喺哈佛,公司經歷leveraged buyout(槓桿收購),我被CEO召去總部,話公司每年畀同事嘅Christmas Bonus(聖誕獎金)要取消,然後又諸多動作,傷害到員工利益,CEO自己就梗係有Golden Parachute(黃金降落傘,一種補償協議),大把錢,我當時覺得咁嘅老闆跟唔過。」Patrick憶述。
內地曾擁5廠 軟包裝材料龍頭
「皆因牽涉價值觀問題,我最關心整個團隊是否得益」;道不同不相為謀,1992年Patrick自立門戶,在內地設廠生產軟包裝材料,很快闖出一片天,「當時呢個行業喺國內好稀缺,基本上唔使(主動)賣嘢,係啲人嚟求你畀貨佢,第二年已經有錢賺。」
創業一帆風順,此後15年間,累計營業額發展至逾10億港元,擁有5間廠房,成為行業龍頭,「就係太成功,壓力好大,去到一個地步發覺自己唔再係自己,壓力大到唔可以有耐性聽人講嘢,同埋個人好驕傲,獨斷獨行,成日鬧人。」
直到2006年,踏入50歲的Patrick迎來人生另一次轉捩點:某天公司會議期間他突然暈倒,檢查發現有腦瘤,嚴重至已壓死嗅覺與一半視覺的神經,要立即動手術,「之前有先兆,近視加深,不過我無特別留意,以為只係多嘢做唔夠瞓,完全接收唔到身體訊號。」
不做魔鬼老闆 尋回創業初心
當年一心只顧事業的他,手術後醒來第一件事問妻子,「我個Blackberry(黑莓手機)喺邊?覺得無咗我,聽日公司會冧。」那場大病令他要接受兩次手術,在病榻上休養半年,「結果公司無冧,反而生意仲好咗,同埋當你靜落嚟問吓人,先至知啲同事原來咁憎你。頭先我都講,創業動機係為同事,想共同富裕,到頭來自己做老闆竟然咁神憎鬼厭,呢個唔係我想要嗰個我。」
患病聽來不幸,Patrick竟感到是難得「重生」機會,「我生意咁成功,正常係無可能有咁嘅時間畀我休息同反思(人生),嗰段日子我反思一個問題:『到底乜嘢令我開心?』呢樣好critical(關鍵性),我發現原來賺錢唔係開心,當時都叫夠錢用啦,但5間廠邊個幫我管?問吓個仔,佢話:『你留返啲錢畀我啦,廠就不必喇!』哈哈。」
既然兒子不願接班,Patrick遂將業務全數出售,重新尋找喜歡的人生路,「發現自己都係鍾意幫人」,於是立志投身公益事務,同年出任苗圃行動財務董事,在內地從事山區助學,並負責機構的全國行政工作及管理團隊,「之前喺商界做慣波士,一言堂全部拍晒板,公民社會講平等,每個人有一樣嘅發言權,苗圃行動絕對係忠實執行者。」
「喺嗰度任何人都可以問你一堆問題,要你解釋,開親董事會都開到凌晨,但就學識咗謙遜,放低自己(身段)。」在苗圃行動工作兩年,他有感好像荒廢以往的商場經驗,未免可惜,2008年接觸到跨國社企「黑暗中對話」,對方當時有意進軍香港,Patrick覺得可善用本身商業及公民社會經驗,結果一拍即合,協助把該組織引進。
隨着「黑暗中對話」在港業務漸上軌道,建立到可安心交棒的團隊,他又想尋求新挑戰,「嗰陣五十幾(歲),過咗半生,不如學吓做養老(事務);既然放棄咗(追求)財富同咁大嘅事業,我要搵到條路,令我好開心咁度過未來四五十年。」其後他分別於2012至2021年間,創辦尊賢會、社創新動力及創伶滙,積極關注安老事務【見另稿】。
冀為長者提供理想養老環境
很多快將踏入退休年齡人士,往往對「退休」聞之色變,Patrick認為這兩個字代表人生進入另一條跑道,要時間準備,「心態、價值(觀)改變,係好緩慢嘅過程,你如果仲帶住以前職場競爭向上爬嘅心態,係全錯!會死得好慘,所以50歲開始就要諗。」
談到未來目標,他直言最想改變外界對老年的負面印象,不一定與衰老、孤獨或疾病有關,「我身邊有唔止一個活生生例子,一日到黑擔心有病,全港公立醫院部門都睇勻,食飯又樣樣唔敢食,人生仲有咩樂趣?呢啲係好負面嘅健康awareness(意識)。」
「香港人一提到安老,就話要捐多啲錢,起多啲安老院,照顧啲獨居老人,嗰啲係要幫,最緊要係佢哋日子過得開唔開心;而家好多theory(理論)都講,即使(長者)住喺安老院,亦盡量畀自由(度),佢哋做得到嘅嘢,盡量畀佢哋做。」
Patrick闡釋:「大部分行動不便嘅老人家,唔太鍾意畀人服侍,盡力想自己做,但安老院講效率,換(尿)片係某個鐘數劃一咁換,唔理你有無『瀨』,嗰啲唔係佢哋想要嘅環境。」他期望,香港可為像自己這些曾在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baby boomers」(嬰兒潮一代)提供理想環境,讓他們過一個有質量的晚年。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黃俊耀、受訪者提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母親樂享晚年 啟發設尊賢會 |
上一篇: | 人工智能助理10秒誕8時裝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