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1月11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惡意儲錢」不利經濟

中國傳統智慧教人「勤儉持家」、「積穀防饑」,但當人人都「努力儲錢」,對於整體經濟未必是好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兼銀保監主席郭樹清日前強調,中國要推動經濟復甦,當務之急是「將當期總收入最大可能地轉化為消費和投資」,潛台詞即是要「減少儲蓄」。事關中國去年儲蓄額創出史上新高,民眾傾向節衣縮食,盡量把錢存進銀行;他們未必是「惡意」與政府對着幹,只不過對前景缺乏安全感,寧願留多個錢傍身以備不時之需。

缺乏安全感 留積蓄傍身

內地自從去年12月鬆綁「動態清零」防疫限制,經濟勢頭暫時未見太大反彈,中央政府多個部委遂相繼出招、發聲,致力「穩經濟」。新華社剛於周末刊發郭樹清專訪,「訊息量」頗多,主要有三大重點:

一、郭樹清透露,14家平台企業「金融業務專項整改」已經基本完成,後續將轉為常態化監管,鼓勵平台企業在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他並強調,金融機構不但將堅持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接下來還會「加大向民營企業傾斜力度」。此番表態可望為民企注入更大信心,再結合「馬雲放棄螞蟻集團控制權」消息,刺激以阿里巴巴(09988)為首的平台企業科網股連日彈升。

二、針對內房行業,郭樹清強調「努力促進房地產與金融正常循環」,以保交樓為切入點,改善房企資產負債表,促進行業平穩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外電引述消息指出,中國政府放寬「三條紅線」監管至少6個月,為房企融資帶來喘息空間,近日,融創(01918)、碧桂園(02007)等大型房企相繼獲得新增資金注入,令人憧憬內房市場有機會喘穩兼「軟着陸」。

三、儘管民營經濟、房地產業出現好轉跡象,中國經濟復甦勢頭尚待進一步確立。郭樹清表示,推動經濟快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繫於「將當期總收入最大可能地轉化為消費和投資」,方法包括「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群體的收入,提高消費能力」,以及「鼓勵住房、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

正如筆者去年7月份在〈中國人愈來愈有錢〉一文指出,內地去年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10.3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遠超過疫情之前的2018年(4.26萬億元)和2019年(6.82萬億元)同期數字。若把10.33萬億元除以中國約10億成年人口,相當於每人銀行戶口進賬約1萬元。這反映民眾在「動態清零」下,消費場景及動機大幅減少(例如餐廳、戲院停業,難去旅行),並基於前景不明朗而增加儲蓄,故多放了錢在銀行。

距筆者該篇文章約半年,中國人儲蓄力度繼續澎湃,根據天風證券統計,內地去年全年住戶存款增加16萬億元,較2021年(9.9萬億元)上升超過6萬億元。另外,經濟學家任澤平估算,內地居民去年儲蓄率高達36%,較2013至2019年平均數字高出5個百分點,意味人們每100元稅後收入會儲起36元。

作為比較,據世界銀行統計,美國、歐盟、日本儲蓄率分別為18%、26%、28%,全球平均儲蓄率約27%。中國人向來出名「愛儲錢」,去年儲蓄率進一步飆升,實屬罕見情況。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早於百多年前提出「儲蓄悖論」(Paradox of Saving),意指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喜歡儲錢通常是好事,有利於積累財富;但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勒緊荷包」,則會導致消費及投資不足,令整體經濟停滯不前。由此看來,難怪郭樹清認為中國經濟復甦關鍵在於「將當期總收入最大可能地轉化為消費和投資」,等於鼓勵民眾減少儲蓄。

然而,若說內地民眾去年消費疲弱緣於「有錢無處使」(在「動態清零」下大批消費場所停業),惟防疫政策霎時鬆綁後,他們依然不願消費,很大程度因為對前景缺乏信心,例如擔憂「飯碗」不穩,萬一失業亦缺乏福利安全網救助,故寧願「儲多個錢」以備不時之需。在此悲觀氣氛下,確實不容易說服民眾作出買樓、買車等決定。

而且,經濟下行和消費疲弱往往構成惡性循環,政府須花頗大氣力才可扭轉局面,包括擴大「逆周期」財政開支,或者實施貨幣政策「放水」。惟中國政府早已債台高築,並顧慮通脹風險,財政及貨幣政策「發力」空間恐怕不大。不過,好消息是中國人儲蓄「家底」甚厚,倘能鼓勵他們放膽花錢,隨時為經濟帶來強勁動力。

短期出大招 或派消費券

有網民笑說,假若「數碼人民幣」普及,政府可精準監控每個居民儲蓄和消費水平,例如每年儲蓄率高於30%便屬「惡意儲錢」,將被處以罰款,這就能有效刺激居民增加消費。可惜「數碼人仔」仍在試驗階段,中國政府想提振消費以推動經濟復甦,始終要從民眾的信心和感受着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上周五在第19屆中國改革論壇上透露,當局針對「共同富裕」近期將有「大力度舉措」出台;外界估計其中一項「大招」可能是仿效香港,在全國範圍派發大面額電子消費券,暫且拭目以待。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