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0月21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恒指跌回九七年 港股點解咁慘情

港股繼續疲弱,恒生指數昨日一度急挫逾500點,險守萬六點大關,創2009年後新低,甚至逼近1997年回歸前水平。辛苦多年貌似得個桔,但是港股總市值在1997年僅約3.2萬億元,現時已經增至超過30萬億元,反映市場容量大幅膨脹,只不過成份股走勢欠佳。阿里(09988)、美團(03690)、小米(01810)等新晉重磅股皆在2020年染藍,當時正屬中國科網股高峰,帶動恒指「摸頂」。此外,在聯滙機制下,港股變相緊跟美元滙率定價,若奉行「阿Q精神」,從其他貨幣角度出發,恒指其實不算太「坎坷」。

恒指昨低開280點,跌幅逐步擴大至超過500點,最低見16010點,創2009年5月以來新低。年初至今,恒指累瀉逾30%;由2019年5月份3萬點高位計算,累積跌幅更達46%。

翻查資料,在1997年回歸前最後一個交易日(6月27日),恒指收報15196點;回歸後股市猛漲報喜,在同年8月7日攀升至16820點。換言之,恒指現已跌破回歸初期的水平,按目前趨勢,不少人擔心遲早會插穿港督收旗返英前水位,意味「辛辛苦苦廿五年,股市回到解放前」。

市值急增 成份股「唔爭氣」

當然,有別於上證指數、美國Nasdaq等「大包圍」股市指數,恒指屬於精選成份型,在數以千計上市公司裏僅追蹤數十隻藍籌股價,兼且組合名單不時變動。因此,恒指走勢固然有其代表性,卻不能與港股整體表現等量齊觀。

若從融資功能角度看,於1997年底,聯交所有658家上市公司掛牌,總市值約3.2萬億元,當年大市日均成交額約155億元。相隔25年,上市公司總數已增至2585家,總市值達30萬億元,今年9月份日均成交額約929億元。由此觀之,港股總容量及成交規模在過去四分一世紀急劇膨脹,恒指卻似「春夢一場」原地踏步,主要反映數十隻成份股走勢「唔爭氣」。

事實上,恒生指數二十多年來經歷過3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2006年,恒指公司把成份股數目由33隻擴大至50隻,並修改規則,容許在內地註冊的H股企業「染藍」,隨後建行(00939)、中鋁(02600)、騰訊(00700)等陸續晉身藍籌股,亦令恒指的中資股比重顯著提升。

第二次大改革在2019年,恒指公司再次修例,讓屬於「第二上市」身份或者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企業加入成份股行列,今次受惠的包括阿里、美團、小米、京東(09618)、網易(09999)等中國科網巨擘,它們陸續於2020至2021年染藍。

第三次改革屬於現在進行式,恒指公司去年3月宣布,將把成份股數目分階段增加至100隻(現有73隻,預料年底前達80隻),並訂明本地「港資股」只會佔25%(25隻成份股),意味恒指的「港味」將進一步淡化。

科網股染藍 變相「摸頂」

值得留意的是,阿里、美團、小米等在2020至2021年染藍之際,正值中國科網股高峰期,但是後來隨着內地「鐵拳監管」連番出擊,加上中美關係進一步緊張(還爆發中概股「除牌危機」),這批重磅科網股普遍自高位滾下,累瀉超過七成,導致恒指變相「摸頂」,屬該指數最近兩年走勢疲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中資股大舉加入之前,恒指傳統重磅股主要有滙控(00005)和一批地產股。不過,滙控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一役後元氣大傷,至今載浮載沉,近年還捲入中美矛盾,淪為磨心,難再扮演「大笨象」拉動恒指;地產股也在疫情下受壓,能保持股價「跌少啲」已屬萬幸,無力為大市添柴加薪。

與此同時,因聯繫滙率機制綁定港元與美元掛鈎,港股等於按美元滙率定價。例如2021年初至今,恒指累瀉約40%;但在同一時期,港元兌日圓升值多達43%,若有一個日本人在2021年初把一筆日圓兌換為港元再買入恒指基金,揸到今日,從日圓角度看其實並沒「輸」太多,而如果從英鎊、歐羅等其他外幣角度衡量恒指走勢,亦有類似的滙率波動因素。

當然,辯稱「用日圓計價,恒指跌幅不多」某程度上有點「阿Q精神」,畢竟與港元掛鈎的美元屬全球投資市場最主流儲備貨幣。即使同樣按美元計價,美國標普500指數自2021年初至今僅微跌1.6%(截至周三收市),明顯大幅優於恒指。

氣氛悲觀 待中央提振

講到底,恒指近兩年插水式急挫,滙率升值充其量屬次要因素,最根本原因在於市場對大多數成份股前景看得極淡,投資氣氛非常悲觀。據港交所統計,截至昨日收市,港股平均市盈率僅約8.43倍,屬歷來罕見的低位,反映出投資者真的很「灰」。

內地企業現時佔恒指成份股接近七成權重,隨着藍籌股進一步擴容,這個數字只會愈來愈高,亦象徵港股市場與內地經濟更加緊密掛鈎,投資者倘繼續睇淡中國經濟,港股勢必難有運行。且看中共二十大閉幕後,內地當局有何招數刺激經濟及提振市場信心,順道打救洩氣的港股。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