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7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當樓市「萬靈丹」也失效

中國內地以往每遭逢經濟放緩,大家都會討論應否放寬樓市管控,其好處是「一劑見效」立竿見影,但「治標不治本」。最近,超過200個城市先後實施樓市寬鬆政策,甚至動用「棚改房票化」、「打擊惡意不買樓」等招數催谷民眾入市,可是6月份住宅銷售額依然未見起色,按年大減逾40%,顯然無助於刺激經濟。換言之,這顆「萬靈丹」現在也失靈,惟對「病人」未嘗不是好事,今趟必須從根本着手「固本培元」。

據克而瑞統計,6月份全國百強房企銷售額為7330億元(人民幣.下同),雖較5月份反彈61%,相對於去年同期則暴跌43%,反映整體樓市深陷低迷。與此同時,愈來愈多房企證實債券違約周轉不靈,各地樓盤停工甚至「爛尾」的消息不絕於耳。中新社旗下財經網媒中新經緯引述數據報道,截至6月,全國逾200個城市已出台「穩樓市」政策舉措,至今似乎成效有限。

放寬調控過往屢建奇功

根據經濟學家任澤平編製的《中國財富報告2022》,截至去年內地房地產總值達到476萬億元,佔據全國居民財富(687萬億元)多達69%。而即使在「房住不炒」及「三條紅線」監管方針下,房地產及建築業去年直接創造15.8萬億元GDP,佔全國GDP約20%,屬僅次於工業的最大貢獻行業,還未計對於建材、裝修、家電、金融及服務等上下游產業的拉動作用。

正因房地產行業舉足輕重,內地當局向來將之視為調節經濟的「抓手」,每逢經濟旺盛,往往收緊樓市調控,防範資產市場過熱;相反每當經濟疲弱,就會放寬管控以產生提振作用及創造「財富效應」。借助樓市刺激經濟幾乎百發百中,甚至被奉為「救市萬靈丹」。

就像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4萬億元救市」大計,儘管主打基礎建設,卻也依賴樓市發揮槓桿效應,時任總理溫家寶提出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第一條,正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加快棚戶區改造」。另外,2015年「大時代股災」爆發後,內地GDP增速跌至25年新低,總理李克強亦藉着「棚改貨幣化」政策成功穩住經濟大局。

不過,這顆萬靈丹今趟似乎失靈,在200多個城市頻出「奇招」促進新盤銷售之下,6月份樓市銷售額仍大跌逾40%,房地產行業及很多房企「自身難保」,更別說能夠振興全國經濟。

講到底,新冠疫情在內地肆虐已超過兩年半,再加上由地緣政治引致的中國與西方國家經貿爭端,各行各業受重創,大批企業及居民已耗光家底,要靠賒借度日,哪有餘力去買樓。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昨日坦言,中國今年宏觀槓桿率(債務總額相對於GDP比例)可能飆升逾11個百分點,達到275%,創史上新高,較之2019年底(256%)提高接近20個百分點。

自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曾歷經多次經濟放緩時期,但民眾對前景大致上滿懷信心,覺得困難只是短暫,深信「明天會更好」,因此當受到政策鼓勵時,不少人都敢於趁機「撈底」入市買樓。相比之下,現時內地民眾的信心受到連番衝擊,對前景感迷茫,縱使面對政府大力放寬樓市管控、呼籲大家入市買樓,人們也不敢貿然作出這種重大投資決策。

日本自從1990年代泡沫經濟爆破後陷入長期「迷失」,政府N度大力放水及刺激經濟,仍猶如泥牛入海,至今30多年無甚起色。對此現象,日本著名華裔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形容為「資產負債表危機」,意指企業及家庭皆抗拒借貸和投資(擴充資產負債表),即使賺到錢也寧願用來還債及儲蓄(收縮資產負債表),令經濟陷入惡性收縮循環,在此情況下政府再怎麼救市也事倍功半,這是至今為止對於日本「迷失N年」最令人信服的解釋。

企業及家庭現今保命為先

最近內地經濟學界不少人提到,中國現在可能同樣面對「資產負債表危機」,背後基於信心動搖,企業及家庭都以「保命」和「過冬」為大前提,不願作出長期投資,包括買樓置業,故「放寬樓市管控」這顆萬靈丹今回未能奏效。

從另一角度看,萬靈丹失效未必是壞事,皆因中國以往過度依賴這劑特效藥,儘管快速見效,卻造成樓價過高、投資過熱、槓桿過度等後遺症,往往忽略了「治本」。今次解放樓市連「治標」也做不到,正好提醒「醫生」和「病人」必須對症下藥、固本培元。

例如市場主體對前景缺乏信心,中央政府早前提出「穩經濟大盤」方針,重申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致力保障私有產權,同時適度放寬防疫措施、避免「層層加碼」。這些招數並非特效藥,難以立竿見影,企業及民眾初時可能將信將疑,惟只要持之以恒,把政策真正落實,令各界從根本上重建信心,中國經濟更能行久致遠。無疑,良藥往往苦口,治病過程不免煎熬,各界亦不宜期望中國經濟能夠快速強勁反彈,須有心理準備打持久戰。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