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9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從「教你豪買」到「慳錢主義」

英國通脹爆標,同時英鎊插水,當地不少基層民眾陷入生活困境,不排除會引發政治危機。就連《金融時報》有55年歷史的How To Spend It豪華消費周刊,在壓力下亦被迫改版,新名稱叫做HTSI,S字母各自表述,既可象徵Spending消費,亦代表Saving慳錢,將為讀者提供「節衣縮食」資訊,某程度上反映歐美社會「反消費主義」思潮冒起。不過該刊向來依賴奢侈品廣告,在改版後可能要開拓超市減價coupon市場。

國際投資者關注美國通脹率,事實上英國物價失控有過之而無不及,該國4月份通脹率達9%,比美國同月數字(8.3%)更高。與此同時,美國在通脹高企之餘,美元滙價持續處於強勢,有助降低進口貨品成本;反觀英鎊兌美元在過去12個月貶值逾10%,令當地民眾生活成本百上加斤。畢竟美國是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英國則依賴進口能源,直接承受俄烏戰爭引致的能源價格暴漲衝擊。

英730萬人三餐不繼

筆者有些朋友的子女在英國念書,每星期固定轉賬3000港元到他們的英國debit card戶口作為零用錢。去年9月剛開學時,子女們每星期實際收到280多英鎊,但近日變成300多英鎊(英鎊兌港元已跌破「十算」),表面上「多了錢用」,可惜生活物價同步高漲。例如麵包店一個牛角包去年賣85便士,至今已經兩度加價,現時索價1英鎊;超市一盒12隻雞蛋價格亦由1.8英鎊漲至2.2英鎊。

相對來說,這些港人子弟「用港紙換英鎊」,賺了滙水升幅,能抵消物價上揚,大致上打個和。另有些移居英國家庭,仍保留香港物業收租,每月租金收入滙作英鎊生活費,亦能維持穩定生活水平。不過英國本地民眾「賺英鎊,花英鎊」,只得「硬食」通脹壓力,並承受英鎊滙價急插,其對外投資及消費能力皆縮水一大截,實屬雙重打擊。相比9%通脹率,英國平均基本工資過去一年僅提升約4.2%,大幅跑輸物價走勢。

尤其是食物、電力等必需品價格漲幅驚人,基層民眾首當其衝。據英國社區組織The Food Foundation調查,在4月份當地有12.8%受訪家庭為了「慳錢」而刻意縮減購買食物份量,同時有8.8%受訪者曾基於金錢因素捱餓。據該組織估計,英國在4月份有730萬人陷於三餐不繼境況(food insecurity),較1月份的470萬人急增55%,反映物價飛漲帶來沉重打擊。

生活危機(living crisis)已成為英國媒體關鍵詞,執政保守黨承受巨大壓力。財相辛偉誠(Rishi Sunak)早前宣布向全國每戶家庭發放400英鎊電費及天然氣補貼,但這筆錢僅等於當地家庭兩個月能源開支,雖說不無小補,卻恐長貧難顧。

面對形勢變化,《金融時報》旗下周末特刊How To Spend It自6月起進行大改革,並改名為HTSI。該刊總編輯Jo Ellison直言,隨着新冠疫情、俄烏戰爭、英國生活危機等事件發生,外部環境日益敏感,現時鼓吹奢侈消費恐會被視為不合時宜。她表示,特刊在改版後將繼續圍繞樂觀、歡愉、美麗(optimism, pleasure and beauty)等主題,不會一味宣揚享樂主義(Hedonism),且將提供更多生活風格和精打細算資訊,而新名稱中的S字母除了象徵Spending消費,還代表Style風格及Saving慳錢。

How To Spend It早於1967年創刊,每周末隨《金融時報》附送。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經濟蓬勃,大批中產及新興富豪階層冒起,他們身上有錢,卻不太懂得享受,所以該刊開宗明義「教人花錢」,主打名錶、紅酒、雪茄、珠寶、跑車、遊艇等內容,被富裕一族視為「消費指南」,同時吸引大量奢侈品牌廣告,一直是金融時報集團的重要「招財貓」。

周刊改版迎合反消費思潮

不過近年「反消費主義」思潮在西方興起,再加上英國生活成本上漲、貧富差距擴大等趨勢,這本打正旗號鼓吹揮霍的周刊面對愈來愈大壓力,除了經常遭受左派團體抨擊,《金融時報》內部亦有不少年輕記者對之不滿,難怪該刊現在需要改版「洗底」。

然而,《金融時報》一些跑嚴肅新聞的記者私底下經常打趣說,他們的薪水有一大截是由How To Spend It的奢侈品廣告貢獻。隨着該刊改版及減少宣揚享樂主義,靚錶、珠寶等廣告收入勢必下降,可能要改為開拓超市及快餐店減價coupon廣告。畢竟英國百物騰貴,市民生活艱難,大多數人現在最關心的是How To Save It。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