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29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賣手機不如租手機

「買買買」shopping是很多人樂此不疲的欲望,但最新世代年輕人似乎出現演變,不少人更喜歡「租租租」,包括租靚車、租名錶、租首飾、租時裝、租電器等等,「不求天長地久,毋須曾經擁有,最緊要用得就手」。在租賃經濟(Renting Economy)潮流下,蘋果公司據報將推出「iPhone訂閱模式」,讓用戶「租手機」代替「買手機」,此舉既迎合新世代消費習慣,亦能讓蘋果增加廣告收入,並可把舊手機循環再用,環保兼慳錢,這股趨勢可能延伸至更多行業。

事實上,在未有智能手機之前的「call機」、「大哥大」和「天地線」年代,很多這些通訊gadget都是以租賃模式提供予消費者,事關那時候的終端設備往往跟電訊服務商綑綁,例如「天地線」只可用於「和記」,消費者無法「轉台」,自然沒興趣「買斷」該部手機。

不過總的而言,人們傳統上都是喜歡「買」多於「租」,後者屬於退而求其次選項。若說「買樓勝租樓」乃關乎投資增值,汽車通常難以保值,「新車落地」立刻跌價,可是大多數人仍首選買下心水愛車,甚至不惜慢慢供車。其他如名錶、手袋、首飾、名牌時裝等等,人們皆着重「擁有感」與「虛榮感」,那些「租車」、「租晚裝」出席名流宴會場合的人,恐會被視為「空心老倌」。

迎合新世代消費觀

隨着時代發展,新世代消費觀漸現變化,愈來愈多年輕人愛「租」多過「買」,相較於「曾經擁有」,更在意「活在當下」,重視每項物品此刻帶來的實用價值。例如新婚夫婦明明買得起樓,卻擇居服務式豪宅,享受港九新界各區新鮮感。名牌手袋和鑽飾可能一年只用兩三次,與其「三件頭」用足10年,不如每次租用新款上陣。時裝買得太多塞爆衣櫃,儲藏成本高,最好有subscription模式每季換款。還有行李箱、吸塵機、BB車等,現在皆可選擇「以租代買」。

有人認為,「租賃經濟」興起反映新世代「五時花六時變」貪戀新鮮,今星期想揸Benz,下周改試Tesla,傳統上除非屋企有車庫,否則難獲此等享受,但現在普通中產透過「名車subscription」服務也可「每星期換新車」,在他們來說屬於「消費升級」。另方面,又有人指新世代重視環保,傾向recycling循環再用,不介意被人發現使用「N手物品」,甚或奉為一種價值觀榮耀。

據Bloomberg引述消息報道,蘋果現正研究推出iPhone as a service訂閱服務,讓消費者以按月付費方式獲得iPhone手機使用權。此舉最少有三大好處,首先是迎合新世代「租賃經濟」消費習慣,雖然很多信用卡公司已有「免息分期」或「先買後付」(BNPL)服務,但比起「月供」,「租用」令消費者感到負擔更小,亦不影響信貸紀錄。

其次,世界各地政府日益重視數碼私隱保障,蘋果、Facebook、Google等巨企的廣告業務大受限制。透過「iPhone訂閱」服務,蘋果可向消費者提供「有廣告」和「無廣告」兩種套餐,讓他們簽署合約時選擇是否自願接收廣告,換取較便宜月租費用,這將有助蘋果在遵守私隱條例的同時,更有效地鞏固廣告業務版圖。

應對晶片供應緊張

最後,近年晶片供應緊張,各種金屬原料亦日益稀缺,一部舊手機其實「周身是寶」,關鍵是能否有效地回收再用,否則被丟棄到垃圾堆填區實屬浪費。藉着subscription模式,蘋果能把更多iPhone集中回收,兩三歲「半新機」可在翻新後調配到新興市場,以較低價繼續出租,延續其使用壽命;五歲以上「老機」亦可拆開後回收物料,環保兼慳成本,符合ESG可持續發展理念。

值得留意,「租手機」模式須配合良好顧客服務,讓消費者很方便地「取機」、「還機」和獲取支援,蘋果勝在早已開設了大量Apple Store直營店插旗各大城市旺區。相反,其他手機品牌在一個城市可能只得三幾家店舖,缺乏規模效應,未必能在subscription服務上與蘋果競爭。

此外,人們以往習慣在手機上儲存大量相片、影片、通訊紀錄等私隱資料,每次「換機」都十分麻煩,既要「過料」到新機,部分人寧可「揼爛」舊手機亦不願轉售或轉贈他人,擔心私隱外洩(即使已在手機上刪除資料,亦有機會被修復)。因此,「租手機」模式須融入cloud service,讓用戶習慣把資料儲存於雲端,在數據安全方面感到安心。

「共享經濟」幾年前炙手可熱,現在雖未至於聲沉影寂,卻反映「雷聲大雨點小」。「租賃經濟」某程度屬Sharing Economy之衍生潮流,潛在市場規模尚待觀望,相信這也是蘋果考慮「租iPhone」模式去馬與否的關鍵,且看最終能否掀起大勢所趨。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