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8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香港疫情失控 澳洲開放國境

香港新冠肺炎陽性個案再創紀錄,單日新增逾600宗,反映疫情趨於失控,令「動態清零」抗疫政策備受考驗。事關本港城市密度高,加以變種病毒Omicron傳播力強,即使採取「小區封鎖」模式,也很難阻止病毒擴散。另一邊廂,澳洲向來屬於「清零」陣營一員,早前甚至把網球天王迪祖高域驅逐離境,但該國昨宣布自2月21日起全面開放邊關,任何人打了兩針疫苗便可免隔離入境,乃平衡社會經濟與抗擊疫情之舉,至今全球只有少數地方仍能嚴守「清零」,例如中國大陸和台灣。

截至2月7日零時,本港單日新增614宗陽性個案,包括607宗本地病例,皆為兩年前爆疫以來新高;與此同時,衞生防護中心還錄得逾600宗初步陽性個案,這意味單日新增病例可能超過1200人,對比上周平均每日約200宗個案,疫情愈來愈失控。

中央撐香港動態清零

面對病例飆升,香港所抱守的「動態清零」政策備受挑戰,儘管政府高層堅持「清零」方針,但陸續有防疫專家提出應該準備「與病毒共存」。在這個十字路口,北方也傳來不少意見,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強調「香港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新華社和《人民日報》亦先後發表文章,認為香港「當務之急是統一思想,堅持動態清零」,絕不容「躺平」。

新華社文章指出,在香港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卻有人誤解甚至歪曲「動態清零」含義,質疑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舉措。此言非虛,就連特區之首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月底亦承認不明白「動態清零」準確定義,坦言這屬內地「策略要求」。既然特首也不甚了了,其他人若對「動態清零」一頭霧水,都無可厚非。

此外,《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題為〈「動態清零」是香港抗疫的科學選擇〉。相信大家看中國官媒言論已習慣循不同角度理解,當黨報強調「動態清零」屬香港「科學選擇」,可能意味有人質疑其為「政治選擇」,官媒須加以澄清。舉例說,如果有人把「動態清零」政策與「中國模式優勢」綑綁在一起,便可能涉及「抗疫政治化」錯誤。

事實上,「動態清零」關鍵在於「動態」,正如《人民日報》文章解釋,「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下常態化控疫,要求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

同樣道理,中國在疫情爆發未幾即以「封城」手段嚴格抗疫,鑑於Alpha、Delta等變種「毒性」甚高,此舉成功避免數以千萬人感染。到現在,內地接近90%人已接種疫苗,同時各類治療新冠藥物陸續面世,若Omicron真的如部分科學家預期,可扮演「疫情終結者」(傳播力極強,但毒性較弱,已接種疫苗者重症率偏低),那麼中國便有條件改變防疫方針。畢竟政策建基於現實,隨着客觀情況改變,政策自應「動態」調整。

作為全球最高人口密度城市之一,兼屬外向型經濟體,香港的「現實」比內地嚴峻和複雜。一方面,正因密度極高,市區每平方公里人口數以萬計,就算採取「小區封鎖」,也很難阻止Omicron病毒透過通風窗、污水渠、外賣速遞等渠道散播,注定「清零」效益受限。另一方面,本港經濟相當依賴對外往來及國際地位,「閉關自守」造成的經濟代價可謂格外沉重。

改變方針非否定清零

現在回頭檢視,中國過去兩年堅持「清零」實屬正確及成功舉措,惟形勢逐漸「動態」變化,日後若調整方針不代表錯誤;再者,假設改變方針,亦不會否定此前「清零」的功績和成果。若有人認為國家防疫政策必須永遠一成不變,恐流於「刻舟求劍」,不切實際兼不人性化。

誠然,正如梁萬年指出,Omicron的致病力和傳播力尚未完全明確,況且可能還有更多變種版本,所以中國可能需要繼續觀望一段時間,方會考慮是否調整抗疫政策。

更早行動的則是澳洲,該國此前亦像中國堅持「清零」,屬抗疫措施最嚴格的西方體系國家之一,上月甚至以違反防疫政策為由,把參加澳洲網球公開賽的塞爾維亞「網壇天王」迪祖高域驅逐離境。不過澳洲昨日宣布,將自2月21日起全面開放國境,任何人若已接種兩劑疫苗,便可按正常程序入境該國,毋須接受檢疫或隔離。

即使已打針,不代表不會感染Omicron,澳洲總理莫里森解釋是根據最新醫療建議作出決定,有助平衡衞生安全與社會及經濟運作,「澳洲關閉邊境接近兩年,現在一切回到正常軌道,是時候『歡迎世界重返澳洲』。」截至昨日,澳洲16歲以上人口疫苗接種率超過95%,該國現時仍有約28萬名確診患者,但重症僅271人,比率不足0.1%。

隨着新加坡、南韓、紐西蘭等曾雷厲「清零」的國家也紛紛轉向某種「開放」與「共存」,似乎只剩少數地方仍嚴守「清零」,但各地情況迥異,疫情發展瞬息萬變,不排除防疫策略因應形勢最新變化「動態」調整。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