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27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國家牛市7.0

美股踏入2022年後急瀉,其實內地A股也不太好過,上證指數和深證指數自年初以來分別下滑5%和7%,人民銀行接連「放水」亦未帶來起色。官媒《證券日報》昨天在頭版頭條刊文,題為〈挺起A股的脊樑〉,強調「近期A股市場疲弱的表現是對利空因素的過度反應」,呼籲全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入市力挺A股。然而,此番號召未在市場引起太大迴響,事關自2015年以來,A股股民多番憧憬「國家牛市」,卻屢次落空,現已不敢輕易相信「牛來了」。

A股疲弱 歸咎投資機構

相對來說,美股標普500指數去年猛漲27%,即使今年開局暫時回落8.6%,最近3年累計升幅仍超過六成。反觀A股,滬深300指數去年跌5.2%,1月份迄今續挫4.6%,較2021年2月份高位回落接近兩成,某程度上比美股更需要「急救」。

因此,《證券日報》於頭版開宗明義號召〈挺起A股的脊樑〉。有趣的是,該文首先講述美股本周一「驚天大拗腰」,指當日「美國股市開盤暴跌,但後半場逐步收窄跌幅,甚至以紅盤報收」(道指收復逾1100點失地,Nasdaq指數創2008年後最強單日反彈),豈料,「翌日開盤的A股卻一路盤跌,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2.5%。」文章又提到,「在中國已實現的增長指標強於美國,保持進一步增長的條件明顯優於美國的情況下,中美股市的這種反差實在令人深思。」

據該文形容,美國「不但陷入疫情反覆和持續蔓延之中,死亡人數持續上升,而且製造業陷入萎縮、失業率低迷、物流不暢」,可以說是水深火熱。相反,中國「不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最大限度減少了患病率、重症率、死亡率,而且最早實現經濟正增長。」

既然「中強美弱」,何以股市未有呈現「東升西降」?文章認為,關鍵在於美股由長期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主導,「憑藉強大資金實力,出手護盤十分凌厲」,成功力撐大市。至於中國的機構投資者,不但未有「發揮市場壓艙石、定盤星的作用」,反而「投資理念存在短板,估值判斷存在短期化傾向」,每遇風吹草動便左搖右擺,甚至斷言「近期A股市場疲弱的表現是對利空因素的過度反應,而這種過度反應是通過機構投資者傳導的。」

簡單來說,《證券日報》認為中國經濟形勢大好,美國前景灰暗,偏偏兩地股市表現迥異,癥結繫於美國機構投資者扮演「神隊友」,中國的機構卻像「豬隊友」,缺乏長期信心,動輒率先拋貨。因此呼籲「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擔起引領價值投資的主體責任,主動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持續發展的局面,挺起A股的脊樑來!」

儘管官媒慷慨陳詞,但似乎未在市場引起太大迴響,上證指數和深證指數昨天僅分別微升0.66%和0.7%。在雪球、富途等股票論壇上,大多數網民對此番號召不怎麼受落,例如雪球的最「高讚」回應直言「A股從來都沒有脊樑」,富途用戶甚至說「反向指標又來了」。

每年一托 股民怕再中伏

各方對這篇檄文反應冷淡,背後有3個原因。首先,《證券日報》雖屬官媒,層級稱不上高,充其量算第三梯隊,作為財經類報章,地位遜於其上級機構《經濟日報》,以及新華社轄下的《中國證券報》。舉例說,同一篇文章倘刊於《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相信會有不同效果。

其次,該文把中美股市走勢差異歸因於投資機構取態,箇中邏輯也很值得商榷。畢竟所有基金經理皆面對KPI「交數」壓力,同時受資金限制;若說不斷「買買買」便可令股市長升長有,就有點像武俠小說「左腳踩右腳」輕功,近乎天方夜譚。

第三,自2015年以來,中國官媒以至政府部門經常打正旗號唱好A股,令投資者憧憬「國家牛市」,惟往往慘淡收場。好似當年3月份,A股展現牛市苗頭,時任中證監主席肖鋼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形容為「改革牛」,認為「是對改革開放紅利預期的反映,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隨後《人民日報》網站更刊發評論,聲稱「(上證指數)4000點只是A股牛市的開端」。

高官與官媒大合奏,股民自然深信「今次發達了」,瞓身入市,刺激上證指數由2015年初3200點水平,到6月升穿5100點;但因炒風太勁,中證監出手收緊「場外配資」槓桿,股市應聲爆煲,其後當局「暴力救市」亦未能力挽狂瀾,上證指數在2016年1月瀉至2638點,市場哀鴻遍野。現時上證指數徘徊於3400點水平,遠未回到《人民日報》7年前所講的「牛市開端(4000點)」。

經歷過「大時代」的起落,官媒及政府仍不懈為A股打氣,讓股民期望國家牛市2.0、3.0上演,幾乎每年一「托」,《證券日報》今趟號召的可算7.0版本;但輸完又繼續賭的股民最後都感到「中伏」,難再相信「牛來了」。不過話說回來,按傳統股市規律,「真.牛市」往往誕生於市場徹底悲觀、最後一個「好友」也投降之時,所謂物極必反,且看「國家牛市7.0」會否不一樣。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