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8月2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疫苗國際線失守 商界須長期抗戰

世事難料,香港在嚴防死守下,新冠疫情本地確診個案連續55日「清零」,豈料內地疫情反彈,令中港通關依舊無期。另方面,美國麻省最新數據顯示,當地近日確診者74%已完成接種疫苗,再次證實現今疫苗(面對Delta變種病毒)只能「阻重症」,卻難有效「阻染疫」和「阻傳播」,這勢必衝擊世界各地抗疫對策。香港作為細小而外向型經濟體,單靠自己「清零」無助於恢復對外通關,短時間內難以get back to normal,商界須有繼續長期抗戰心理準備。

自2019年尾爆疫至今已逾一年半;包括Pfizer、Moderna、J&J、科興、中國國藥等中外藥廠,去年底開始陸續有疫苗(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面世,當時的數據顯示這些疫苗對於抵抗新冠病毒感染具相當高效力,故被寄予厚望。

儘管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地抗疫對策不全相同(主要體現於對「清零」、「封城」等目標和措施之決心),但整體思路方向大同小異,一方面盡量減緩疫情傳播速度,同時大力推動接種疫苗,期望當大約七成人口都已「打針」,便能成功達致群體免疫,徹底斬斷傳播鏈,屆時一切復常。

Delta肆虐 七成打針難復常

沒料到新冠病毒Delta變種版本今年4月出現,並迅速擴散至全球(現已在132個國家及地區肆虐,佔新增個案逾半),令上述抗疫思路備受衝擊。比起「原版」病毒,Delta變種主要有三大差異,一是傳播力更高(比原版病毒高兩倍以上),二是「毒性」更強(未接種疫苗感染者體內病毒量高出數以倍計,更易引致重症),三是更大機會突破現有疫苗防線。

以Pfizer、Moderna、J&J三大歐美藥廠各自推出的三款主流疫苗為例,防止接種者感染原版病毒的有效率皆超過90%,所以只要接種人口接近七成,確實能夠達到群體免疫、斬斷傳播鏈。不過近月全球多地最新數據都顯示,這三款疫苗針對Delta病毒的防止感染有效率,可能已跌至50%以下。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上周五公布麻省最新疫情數據,發現當地7月份469個新增確診者,74%人已完成接種疫苗,這意味現有疫苗對Delta病毒的防止感染有效率恐比想像中更低。

當然,這絕不代表「打針冇用」,皆因麻省數據同時顯示,7月份「已打針」確診者絕大多數屬無徵狀或輕症患者,僅1%(4宗個案)需要住院,沒死亡個案。換言之,現有疫苗針對Delta病毒仍能有效「防重症」和「防死亡」,但「防感染」和「防傳播」防線很大程度失守。對個人而言,「打針」依然非常有用,「效益」遠超「風險」;但對於各地政府,原本寄望「七成人口打針,一切恢復正常」這條抗疫邏輯,現在已難說得通。

事實上,中外多家藥廠在新冠疫情爆發後短短一年內,便成功研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面世,確實象徵了醫藥科學之進步。不過,現今所有疫苗皆只獲世衞(WHO)「緊急授權使用」,各大藥廠受限於研發時間和案例數據,尚未炮製出「一勞永逸」終極疫苗。據英國政府首席醫學家Chris Whitty估算,國際醫藥界大約再需要5年,才可研發出能夠全方位封殺變種病毒的新冠疫苗。

面對Delta病毒局部突破疫苗防線,各地政府皆須重新檢視抗疫對策,問題是「怎麼變」?有一種講法認為,既然疫苗仍能有效「防重症」和「防死亡」,那麼只需推進「全民打針」,社會就可恢復正常運作,反正「打針」後即使「中招」,只像患上感冒而已。

然而,各地社會都有不少人因為身體敏感、長期病患等緣故,不適合接種疫苗;倘在疫苗未能斬斷傳播鏈之下,便放開對內對外防疫措施,等於把「不適合打針者」置於高風險。而若長期嚴格防疫,難免會令經濟運作及人們生計付出愈來愈沉重代價。如同筆者上月在〈英國一場豪賭與一道哲學題〉一文指出,這是猶如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之兩難處境。

港靈活應變 德政宜再接再厲

香港特區政府也採取「內防擴散」和「全民打針」兩大抗疫策略,至今成績很不錯,連續55日本地個案「清零」,48%人已接種最少一針疫苗(接種率在亞洲排第二,僅次於新加坡)。按原本思路,香港理應可以大幅度放寬本地防疫限制,同時陸續通關,但被Delta病毒中途打亂了部署。好似中國內地作為抗疫「模範生」,最近也因Delta病毒流竄致疫情反彈,令中港通關依舊無期。

自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經濟承受了壓力測試,成功作出不少轉型和適應,再次印證商界靈活應變能力。例如金融、貿易、專業服務三大支柱產業,在對外人員往來基本上停頓的情況下,透過視像會議、遙距洽商等方式維持有效運作,繼續為香港經濟提供動力、創造就業。不過旅遊、奢侈品消費、娛樂等行業就無可避免成為重災區,且須有心理準備長期抗戰,面對病毒變種,「復常」之路維艱。港府派發的5000元電子消費券昨日開始有得用,掀起市面「小陽春」,此番德政或需「再接再厲」。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