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6月9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大學生「被轉職」

香港DSE剛結束,內地高考如火如荼,成千上萬學子「一試定生死」,勇闖獨木橋。當你考得好成績,喜孜孜步進大學校門,才發現該校招牌被降呢為「職業學院」,你會怎麼辦?這正是內地大批學生刻下處境,事緣當局借鑑「德國模式」,推動大批二三線大學院校轉為職業技術學院,旨在應對「文科生誤國」,致力培育「理科生報國」,但立刻宣布立馬執行,影響所有應屆生及在校生,令他們辛辛苦苦考取的本科學歷急貶值,引起多校學生抗議。

眾所周知,德國屬全球文化、經濟及科技強國之一,從貝多芬、歌德等藝術家,到BBA(Benz、BMW、Audi)汽車和Leica相機,再到核能、軍事和精密機械技術,可謂無人不識。部分人或會想像,德國此等人才輩出的強國,肯定「通街都係大學生」,大學普及率可能接近100%。

德國職訓教育模式受推崇

惟事實上,德國只有約15%至18%適齡青年會從本科學位(Bachelor degree)課程畢業(難進難出),某程度上比香港(約20%)更低,相當多年輕人選擇就讀職業技術學校,受培訓後成為高薪技工或研發專家,晉身中產階層,這也是該國工業和科技強盛的本錢之一。德國人口8000多萬,共有約70家大學(Universitäten),同時有300幾家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schule),利用「課堂+學徒」獨特雙軌模式,為業界源源不絕輸送適用人才。尤其現今科網年代,「科技興國」重要性愈來愈大,「德國模式」被視為符合時代趨勢,獲不少國家推崇和借鑑。

今年4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特地「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建設一批高水準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務求「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並須「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內地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40多年來致力普及大學教育。根據國家教育部2020年資料,應屆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tertiary education)比率已達54.4%,當中大約七成攻讀本科學位課程。

隨着大學生數量暴漲,難免伴隨「學歷貶值」。就像香港從前「兩大」(HKU和中大)時期,畢業生被視為天子門生,如今擴增至「九大」,大學生多如牛毛,畢業生面臨「搵工難」,同類現象在內地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文科生,學成後除了「教書」,想找到「學以致用」崗位並不容易,當「學非所用」、鬱鬱不得志畢業生愈來愈多,甚至可能對社會構成負擔。

好似人民銀行今年早前發布《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亦強調要加強培育理工人才,並謂「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認為中國必須警惕這個「陷阱」,此番講法被網民解讀為「文科生誤國,理科生報國」。

無論如何,習主席金口吩咐,各級政府立刻加速推動,浙江、江蘇、山東等多家二三線大學院校日前宣布,轉制為職業技術學院,最快今年9月開學起生效,意味所有應屆生和在校生皆受影響,其畢業學歷將由本科學位(Bachelor Degree)「降呢」為專科。所以這種轉制在內地被稱為「本轉專」,也有人戲謔為「本升專」(從前專科學院努力爭取升格為大學,謂之「專升本」)。

內地「本轉專」忌操之過急

畢竟二三線大學雖非985(清華、北大等頂級大學)、211(包括北京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廣東暨南大學等),學歷仍具一定含金量,不少學生在高考過關斬將方可考進。何況很多公務員及大企業招聘崗位,皆列明須本科畢業;學生們一旦「本轉專」,他們隨時連應聘的資格都沒有。舉例說,香港理工學院在1994年升格為理工大學,假若港府突然宣布,自9月起將之降回學院,所有畢業生只獲High Diploma或毅進證書,試問大家會怎樣反應?

正因如此,浙江、江蘇、山東等多家「本轉專」院校學生近日爆發抗議示威,場面激烈。據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報道,南京師範大學學生非法扣留一位前往調解的院長30多小時,還「圍攻、謾罵」現場公安以及阻礙執法(內地大學生「勇武」不亞於香港同輩)。面對學生訴求,浙江、江蘇兩省政府已從善如流,宣布「全面暫停」當地院校本轉專計劃。不過部分學生認為,「全面暫停」相當於「暫緩」,擔心這些計劃遲早捲土重來。

講到底,「德國模式」值得借鑑,現今時代變化愈來愈快,傳統大學教育模式及技能訓練未必追得上需求,有需要與時並進,但執行上應避免操之過急,否則恐把好事變成壞事,帶來反效果。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