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28日

周一人物

林超英宏願 綠色經濟救地球
倡分段達「零碳排」 從日常家居做起

近年全球暖化加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018年發表的《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指出,若要控制溫度上升於1.5°C以內,總碳排量必須在2030年前減半、2050年達到「零碳排」目標。對一般人來說,「零碳」似乎只是政府、專家或學者才需關心的離地議題,氣象專家兼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強調,市民日常生活也可對抗氣候變化,個人一小步,就是人類一大步。

一向提倡節能的林超英,多年來堅持在酷熱夏季不開冷氣的習慣廣為人知;訪問這天,室外約攝氏32度,記者前往他位於旺角的辦公室,事前已作「最壞打算」,沒想到甫進門竟然感到絲絲涼意,原來他特意開冷氣「迎賓」,「人哋以為我屋企成日唔開燈,其實唔係嘅,我屋企電器都有好多,要用先至開。」

林超英以往不時與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社交網站公開比併慳電,通常輸的多,分析「敗因」,林笑言主要是自己雪櫃很舊,又不捨得丟掉,才比不上局長的超慳電款式,「一路都係輸呢樣,我終於最近都upgrade咗。」

離開舊崗位逾10年,林超英仍退而不休,經常就環境、保育和發展等相關議題抒發己見,被外界視為環保分子的他,可是他對這稱呼相當抗拒:「我唔係,我只係留意世界發生咩事,見到人類會滅亡!」那麼是否「地球叔叔生病了」,我們住的地方真的沒法痊癒?

他解釋為何有此睇法:「傳統所謂環保分子,係講緊空氣污染、水污染,即係周圍垃圾多,啲嘢煩到人嗰時就去理,垃圾掉遠咗,睇唔到就解決問題,所以我唔係嗰類。」

實現2050年願景 盼政府下狠心

林超英提到日漸多人關注碳排放,又說世界各地如英、法,德及南韓等國已承諾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中國也考慮這個可能性;為令本港可以同步,他坦言正游說政府「下狠心」,事關許多人希望本港可積極推行,可是過程遇到很大阻力,反對聲音並非來自市民大眾,「咁來自邊度?好多時佢哋以為影響經濟,其實係個錯覺。」「佢哋」是誰,不言而喻吧!

林超英作風敢言,有批評亦有建議,「我哋要進入另一個經濟狀態,而家好多人講綠色經濟,好好聽,實際上未來一定係,大家都知道,2050年你鍾意又好,唔鍾意又好,基本上要放棄再燒化石燃料,連(盛產石油)沙地阿拉伯基本都接受。」

綠色經濟之中,「零碳能源」是關鍵,包括太陽能、風能等不會產生碳排的發電渠道,惟林超英認為,本港受地理環境限制,這兩種模式只能應付目前本土電力需求約5%,餘下95%哪裏尋?必須從外地輸入,例如沙地阿拉伯和澳洲等有能力出口可再生能源的地區。

入口再生能源 轉氫為能可行

他進一步剖析:「如果距離發電地方唔太遠,咪直接輸啲電畀你囉,但澳洲同沙地離我哋5000幾至7000多公里,條電纜大概唔可以超出3000公里,要有一個能量載體運過嚟。」如何運送?答案是把電力轉化為氫氣,「氫氣係載體,生產過程無排放二氧化碳,燃燒後會變咗水……將來我們用這些電時,係源自澳洲或沙地嘅陽光同埋風。」

捨近圖遠成本自然貴,然而他指出問題是東南亞無適合地方,論最近都要中國北方或者西藏,勉強在3000公里之內,「有人話其實唔使咁遠,大灣區都得,問題係人哋自己都要用,而家香港有個好痛苦嘅處境,你諗住用錢買到?未必囉!因為人哋都有錢。」

談到這裏,林超英嘆時移世易,直言香港現時與上世紀六十年代向大陸買東江水處境不同,「嗰時內地需要外滙,而家佢有大把方法搵到外滙,所以香港喺未來能源供應方面,要諗番好具體嘅時代背景。」

全民慳電75% 免下代受惡果

那麼普羅大眾又如何出一分力?「慳電!因為如果香港靠自己,只夠5%(再生能源),如果大家都慳一半(電),即係可以有10%。若你畀我提議,我會要大家慳75%。」他指出,目前香港約67%的碳排放源自發電,「屋企最大用電喺邊度?製冷同製熱,雪櫃冷氣機以及沖涼用熱水,仲有煲水煲湯。」

距離2050還有30年時間,林超英覺得本港可分階段逐步向前,先用天然氣代替煤發電,稍後的「零碳能源」取代天然氣;汽車方面推廣混能,再轉電動,假如運輸上做得到,全港就可整體零碳,「目標係2050年香港不再『燒碳』!石字邊個碳。」

人類未來生存危機有幾嚴峻,暫時沒有一個肯定答案;然而若大家仍自私地只顧眼前,要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承受「惡果」,2050年中秋節看到的月亮也許不再皎潔。環保是世代相傳的使命,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採訪、撰文:池翠瑩、許鎮邦 

攝影:何澤、資料圖片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