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日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研發一種微型人工腦晶片,由成千上萬的人工腦突觸(又稱憶阻器)組成,可提高晶片性能,模仿人類大腦傳遞訊息的過程。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
科技媒體Engadget指出,除MIT以外,蘋果公司、谷歌、微軟及輝達(Nvidia)都擁有其自家版本的機器學習硬件。以英特爾的Lolhi晶片為例,通過1024個人工神經元模仿大腦,惟其人工腦突觸多數以銀製成。MIT團隊借鑑冶金學(Metallurgy)原理,利用銀、銅及矽組成合金,製成各個人工腦突觸。當晶片執行視覺任務時,能「記得」非常精細的圖像,較常規突觸相比更清晰,而且可多次複製影像。
離子傳送神經訊號
在神經形態運算中,人工腦突觸將充當電路的晶體管,工作原理類似大腦突觸,即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工腦突觸主要以離子形式,從一個神經元接收訊號,並向下一個神經元發送相應訊號。MIT指出,新型人工腦突觸的設計,其電路可內置於小型便攜式設備中,能執行現時只有超級電腦才能處理的複雜運算任務。
MIT機械工程副教授Jeehwan Kim透露,團隊正為便攜式人工智能系統構建真正的神經網絡硬件。Kim期望團隊進一步提升技術,使晶片具備更大規模的陣列(arrays),以執行圖像識別任務。未來只要把上述設備連接至自動駕駛汽車的鏡頭,系統毋須連接互聯網,即能離線識別燈光及物件,並作出即時決策。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IBM停止開發臉部辨識捍人權 |
上一篇: | 紫外線機4分鐘殺病毒 廠佬爆創意 零死角清潔日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