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10日

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麻省理工研人工腦突觸晶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研發一種微型人工腦晶片,由成千上萬的人工腦突觸(又稱憶阻器)組成,可提高晶片性能,模仿人類大腦傳遞訊息的過程。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

科技媒體Engadget指出,除MIT以外,蘋果公司、谷歌、微軟及輝達(Nvidia)都擁有其自家版本的機器學習硬件。以英特爾的Lolhi晶片為例,通過1024個人工神經元模仿大腦,惟其人工腦突觸多數以銀製成。MIT團隊借鑑冶金學(Metallurgy)原理,利用銀、銅及矽組成合金,製成各個人工腦突觸。當晶片執行視覺任務時,能「記得」非常精細的圖像,較常規突觸相比更清晰,而且可多次複製影像。

離子傳送神經訊號

在神經形態運算中,人工腦突觸將充當電路的晶體管,工作原理類似大腦突觸,即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工腦突觸主要以離子形式,從一個神經元接收訊號,並向下一個神經元發送相應訊號。MIT指出,新型人工腦突觸的設計,其電路可內置於小型便攜式設備中,能執行現時只有超級電腦才能處理的複雜運算任務。

MIT機械工程副教授Jeehwan Kim透露,團隊正為便攜式人工智能系統構建真正的神經網絡硬件。Kim期望團隊進一步提升技術,使晶片具備更大規模的陣列(arrays),以執行圖像識別任務。未來只要把上述設備連接至自動駕駛汽車的鏡頭,系統毋須連接互聯網,即能離線識別燈光及物件,並作出即時決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