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19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國產「航母級」證券商

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正式服役,引起14億人民振奮。而在金融市場,可能亦很快有航母誕生。中證監日前宣布新政,首次提出「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包括鼓勵大型券商兼併重組,以及收購境外同業、完善國際化布局。其背景是在貿易戰底下,中國金融行業被迫向美國大開門戶,惟恐金融命脈受到外資操控,故須建立能跟國際投行抗衡的「國產航母」。

貿協開門戶 外資兵臨城

事實上,中國早於多年前就有打造「國際級投行」的雄心壯志,中金、中投都是此宏圖願景的產物,但目前規模距離「國際級」目標尚遠,遑論成為「航母」。另方面,好像中信証券(06030)、海通證券(06837)、華泰證券(06886)等大型券商,仍然十分依賴股票交易業務,「做街坊生意」,技術含金量不高,缺乏在市場上翻雲覆雨的實力。

本地券商未夠爭氣,跨國班霸已兵臨城下。中美兩國剛剛「達成一致」的首階段經貿協議,重點之一正是中國承諾加大開放金融服務行業;儘管文本細節未公布,但一般估計,這將包括取消外資銀行、證券商、保險公司在華經營的持股限制和牌照障礙。

換言之,外資金融機構今後可望在內地長驅直進,獲得跟本地機構一視同仁的待遇。據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透露,美方於首階段貿易協議「針對銀行及金融服務行業花了很多工夫」,可見這部分內容有多重要,長遠影響可能遠超過中國每年增購幾百億美元農業品。

按照「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邏輯,一旦美資金融機構在內地市場佔據重要地位,從「做刁」到貨幣、股票、債券交易都讓其發揮影響力,便等於中國的金融命脈被美帝握於手中,中方肯定難以安寢。難怪林行止周二也在本報專欄內提出警告:「在此問題上(開放金融服務業),筆者希望中國作出比保護非金融國企更強硬的堅持……(否則)此一環節不保,中國肯定會吃大虧,外資尤其是美資銀行的技術強項,且不去說……更重要的是,筆者對美國投資銀行為盈利可以鑽盡法律漏洞、甚且不惜虛構文件及安排『假交易』,為私利不惜摧毀一國之財政,十分反感。」

中央六招撐併購增風控

如同「山東艦」主要為了抗衡美國航空母艦艦隊,若要在金融市場上防範船堅炮利的外資機構,自然也需要「國產航母」。因此,中證監日前向全國政協會議作出題為《關於做強做優做大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的覆函,首次提出「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涉及六大招數:

一、多管道充實證券公司資本,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二、進一步豐富證券公司服務功能;三、支持證券公司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四、鼓勵證券公司加大資訊技術和科技創新投入,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應用;五、支持證券公司完善國際化布局,依法設立、收購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六、督促證券公司加強合規風控管理。

上述六招當中,關於「鼓勵併購重組」早已是國策方向,例如中信証券在10月收購了廣州證券,華創證券亦於11月併購了太平洋證券;而在「打造航母」大旗幟下,明年的併購活動料將更熾熱,某程度有利券商股板塊估值。至於「豐富服務功能」和「加大科技創新」,意在敦促證券商力爭上游,提升業務境界及影響力,不可滿足於「街坊生意」,不過這方面任重道遠,難以快速見效。

拓環球布局 港料橋頭堡

更值得注意是「完善國際化布局」及「依法設立、收購境外機構」,事關若要打「世界波」,走出去實屬必行之路,而且可望藉此快速「升呢」,畢竟中國最大強項之一正是「買買買」。然而,觀乎現今國際經貿環境,中資機構不論在境外開展業務抑或作出收購,恐怕都會面臨龐大監管壓力,有錢亦未必買到心頭好。

在此情況下,中國券商「國際化」的最佳跳板可能還是香港,包括在港設立對外拓展總壇,招兵買馬,或者收購本港券商,相信皆有助於走出去,同時可獲得較為友善的監管環境。由此看來,首批「券商航母」或許很快會在維港展現蹤影。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