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10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籃球不過境 經濟難好景

世事果真難料,NBA火箭隊總經理莫利(Daryl Morey)因在Twitter表態「支持香港,爭取自由」,引起內地全面封殺NBA,並在美國再次激發「中國威脅論」、「中國滲透論」爭議。更甚者,這將直接增加中美貿易談判的難度,事關現時兩國民眾皆群情洶湧,令雙方政府更沒空間妥協讓步,否則無法向國民交代。可以說,談判團隊由最初期望射入完美三分波(達成全面協議),到現在恐怕只求一分罰球(暫時停火)。

本港「反送中」抗爭4個多月至今,雖云「全球關注」,但大家都知道,每個國家真正會關心遙遠國際新聞的人其實非常有限;例如在美國底特律一個車廠藍領工人,很難想像每日會花多於30秒留意香港風波,遑論因為這個遠東小島上的事情,影響他在明年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取態。至於內地14億百姓,關注香港事態自必然遠超乎美國人,但大多數民眾的生活也未感到什麼切身痛癢。

然而,這次火箭事件翻起巨浪,乃由於籃球在美國和中國分別屬於第二和第一受歡迎體育運動,而且籃球不像足球有英超、西甲、意甲、歐聯等多項頂級賽事,向來只由NBA獨霸獨大,其影響力可想而知。

舉例說,假設英超發生同類事件,某隊波領隊因「撐香港」遭內地全面封殺,屆時內地球迷仍可轉睇有美斯的西甲及有C朗的意甲,未至於「冇波睇」;惟內地若停播NBA,籃球迷就只能改睇水準差九班之CBA,完全不能「頂癮」。

另一方面,英超倘被內地封殺,收入下跌,充其量關乎英國一個國家,引起一部分球迷議論;可是現在NBA牽涉的不只美國,更觸發全世界籃球迷關注。

美輿論促對華強硬

傳播學理論有所謂「史翠珊效應」(Streisand Effect),源自美國女星Barbra Streisand在2003年入稟法院,要求攝影網站Pictopia.com移除一批包含其別墅住宅的空中拍攝照片,以保障自己私隱;但她最終敗訴,而且案件經傳媒報道後,反而吸引幾百倍網民好奇地到該網站看看相關照片有何特別。某程度上,今次事件也產生「史翠珊效應」,中國原本想遏制外國人「對香港風波說三道四」,結果引起全世界籃球迷、包括一些不太理會政治的人,變得更加關注香港風波。尤其事件由莫利講了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 Kong幾隻字觸發,外國人從字面上看不出有什麼問題,恐怕不少人會覺得中國政府「太霸道」,甚至坐實北京當局「獨裁」、「打壓香港自由」。

當然,中國方面有其鏗鏘解釋,認為上述幾個英文字等同「支持港獨」、「分裂中國主權」,但箇中邏輯跳躍確實甚大,要有很強的宣傳能力才可說服外國人認同,偏偏國際宣傳能力(包括所謂「文宣戰」)是中國政府目前最弱環節之一,試問怎不惹反彈。

總言之,事件已在中美兩國激發廣泛關注,兩皆群情洶湧。這邊廂,內地輿論一面倒支持抵制NBA,網民繼續向所有跟NBA有合作關係的企業、品牌及藝人施壓,要求他們立刻割席。在美國, 人們則對NBA總裁施華(Adam Silver)早前的軟弱表態十分不滿(他在本周一表示「莫利冒犯了很多中國球迷,我感到遺憾」),共和、民主兩黨大批重磅政客也紛紛發聲,敦促NBA當局強硬面對中國。

與此同時,今次事件也令美國朝野的「中國威脅論」、「中國滲透論」進一步升溫,有可能促使美國民意更加支持總統特朗普及華盛頓鷹派制裁中國,包括限制中企在美國做生意(例如華為)和投資(例如蔡崇信收購NBA籃網隊),嚴厲審查兩國企業合作關係(例如中國資金對荷里活電影業的滲透),以至阻止美國資金投入中國經濟。皆因美國人會覺得:「今日若因NBA跟中國有生意關係, 莫利就被噤聲;倘他日中國企業在美國更加吃重,我們的自由豈不更受威脅?」

貿談難讓步 僵局惡化

在兩國龐大民意壓力下,雙方政府在貿談的讓步妥協空間無可避免收窄, 否則很易被視為軟弱,損害管治權威。難怪昨日最新消息指出,中方代表、副總理劉鶴今趟赴美參加周四周五兩日貿談,將不會肩負「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身份,並擬縮短逗留時間、提早回國。同時,中國國務院旗下微信公眾號「陶然筆記」發文指出,本輪磋商背景是「關稅堅冰尚未打破,中美對峙局面又沒有徹底緩和」,似乎暗示不易取得重大進展。

綜合各方消息,兩國談判代表現時似在盡力爭取某種技術性協議、有限度協議或者臨時協議,至少避免完全破裂、反枱離場,已可算是短期內最佳結局。長遠而言,今次風波再次突顯中美兩國的價值觀及所謂「核心價值」存在很多差異以及互不理解,這些矛盾如果不能調和,促進求同存異,這兩大強國的關係發展不容樂觀。西諺有云,「當貨物不過境,軍隊就會越境」(When goods don't cross borders, armies will),若連NBA籃球都跨不過邊境,所謂「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和平共存」談何容易。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