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
沒料到新盤銷售依然淡靜之際,踏入2019年率先上演一場地產代理大戰發展商,事緣信置(00083)旗下觀塘大盤凱滙罕有地在賣了七成單位之後才公布佣金比率,且只得1.7%,遠低於近年新盤的2.5%和3%水平,結果引起四大經紀行集體抗議,中原更向信置主席黃志祥發信表達強烈不滿,甚至揚言「訴諸法律爭取賠償」。發展商和經紀行向來互惠依存的關係忽然生變並公開擘面,實屬罕見。按照表面資料,信置這次做法似欠人情味,流於「過橋抽板」,但在商言商,或多或少反映出該公司認為現今新樓銷售不必再靠經紀出力,不怕一次過得罪全港經紀。
凱滙事件兩層面分析
對此事件,需要分兩個層面去看,首先是「江湖規矩」問題。一般而言,發展商會在新盤開售前講清楚佣金比率,既方便地產代理部署資源,亦為激勵前線經紀士氣,同時讓經紀能向買家商議「回佣」。然而,信置今次一直對佣金比率含糊其詞,直到完成第四輪銷售、賣出1391個單位(佔總數七成)之後,才正式公布,這本身已不尋常;而且數字只得1.7%,遠低於近年行業水平,令所有經紀震驚、失望、憤怒以至大失預算。更有部分經紀已簽紙答應給予買家高於1.7%的回佣,意味着促成交易反而要「嘔突」貼錢,非常「陰功豬」。
為何經紀行肯於信置尚未公布佣金比率拚命參與凱滙銷售?主要是近來一、二手樓市皆淡靜,經紀「餓單」,當市區新盤凱滙開售,自然飛身撲上、不容錯過。其次,亦由於經紀們認為信置儘管遲遲未公布,最終數字應不會太離譜,換言之講個「信」字。
第二個層面關乎現今經紀於一手樓銷售過程中的存在價值。筆者向來堅信地產經紀在二手樓市場具有deal maker功能,除了提供資訊,還能挖掘買家潛在需求,以及擔當買賣雙方之間討價還價的潤滑劑,暫仍未被科網技術徹底取代,而一手樓市場則似乎是另一回事。
「劈佣」看出存在價值
實際上,經紀行全面參與新盤銷售的歷史並非很長,以往大型發展商多數自設售樓團隊一手一腳負責新盤銷售,經紀行的角色只屬輔助。不過自1997年爆發金融風暴,樓市急轉直下,低沉了5年,一來很多新盤「推唔郁」,二來發展商利潤減少兼前景灰暗,不想再養住龐大售樓隊伍,於是跟同樣愁眉苦臉的經紀行協商,把新盤銷售交由代理負責(相當於外判),前線經紀一來人多勢眾,二來客源較廣,三來夠搏命,過去20年來,此合作模式可謂相得益彰,齊齊大賺。
然而隨着互聯網等資訊科技發達,發展商現在有大把渠道促銷新盤賣點,買家亦很容易掌握新盤資料,經紀的角色價值逐漸減退。以往前線經紀為新盤進行攔車、塞傳單等街霸式拉客,對於吸引買家及提供資訊確有一定作用,但現在赴售樓處看示範單位的人,本身已是潛在買家,亦已相當了解該新盤,所以call客、攔車、派傳單等行為價值有限,甚或產生反效果;例如部分人原本有興趣往售樓處看看,安安靜靜參觀,但一想到會被大批經紀拉扯,便可能打消念頭。
近年新盤回佣蔚然成風,回給買家的比率通常達到2%,即經紀落袋的佣金只得0.5%至1%(假設佣金比率為2.5%至3%),這其實反映了市場對經紀在新盤銷售中價值的判斷。
及至今次凱滙事件,由於該盤位處九龍市區,加上開價公認吸引,基本上有無前線經紀出力都能夠大賣,因此信置或許覺得,對凱滙來說,前線經紀「連半個佣(扣除回佣後)都唔值」。
擘面是否明智待觀察
當然,信置作為在港長期發展的老牌地產商,近年買地也非常積極,在凱滙後仍陸續有很樓盤待售,不一定全都像凱滙那麼易推,難保將來再要靠經紀奔走,理應維持良好關係,何解一鋪激嬲全港經紀?唯一合理解釋可能是信置認為今後賣樓不用借助經紀,有信心透過本身售樓部門完成任務,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有效地推廣和促銷;甚至把省下的代理佣金直接反映於樓價上,以吸引買家,比起大擲銀彈益經紀更加有效。
信置此舉是否明智尚待觀望,畢竟經紀作為中介,隨時不止食一家茶禮。若同區有兩個新盤開售,地產代理向潛在買家推銷哪一個盤較肉緊,是很現實的問題。此外,在回佣常態下,代理佣金具有變相減價效果,例如近年每當有新盤滯銷,發展商又不想正式降價,便會向代理宣布加佣到4%甚至5%,其實是預了經紀向買家加大回佣,等同變相減價;假如日後新盤減少靠經紀銷售,便收縮了這種調節空間。
據截稿前最新消息,中原的強烈抗議似乎奏效,該行表示已跟信置有良好溝通,相信對方會從善如流,故已撤回抗議信,「靜待好消息」。講到底,信置「劈佣」究竟是除笨有精抑或因小失大,相信要一段時間才見分曉,但今次事件有可能代表着經紀行在一手樓銷售角色演變的分水嶺。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李嘉誠基金支援無國界醫生救難民 |
上一篇: | 偷步先行先試 冀變過海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