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最終報告(下簡稱「搵地報告」)出爐,8項「優先處理」建議當中,棕地發展一如所料最多人(87%)力撐,而最惹火是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以及填海;不過有一項建議相對受到忽略,卻可能暗渡陳倉建奇功,成為中短期最大土地來源,那就是第二多人支持(68%)的利用私人新界土地儲備。發展商在新界大量農地長期閒置,箇中原因複雜,且不論商議補地價抑或公私營合作,都很易惹來「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指控;但在今次全民大辯論之後,發展私人農地獲得廣泛民意撐腰,有助地產商及政府更有底氣放開手腳大幹快上。
發展商「單拖」兩關不易闖
據搵地報告指出,各大私人發展商在新界擁有超過1000公頃農地,幾乎相當於8項建議所能提供土地總數(3235公頃)之三分一,可說舉足輕重。然而,眾所周知,這些農地經年累月曬太陽,未能轉化為供應本港發展所需的土地,皆因地產商若想把農地改用途建屋,起碼要過兩關,首先向城規會提出規劃申請,再跟政府商議補地價,而這兩關都不易闖。
就城規會申請而言,由於相關農地周邊大多缺乏基建配套,實在很難批准地產商利用這些農地作高密度、大規模發展。
即使獲城規會批准,同樣因欠缺基建,補地價也不容易傾妥,如果金額太低,會惹來「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指斥;金額太高的話,地產商計落覺得不划算,事關需自行建設部分配套之餘,地點太「山旮旯」亦賣不起價錢。
正因如此,過去5年來,城規會合共只批准了7宗新界私人農地發展,涉及僅18公頃土地,且全屬低密度項目,只提供約2800個住宅單位。這導致一方面全港高呼「搵地難」,同時在新界卻有大批土地,受限於機制問題而被長期閒置。
引公平透明機制釋疑慮
所以土地小組的搵地報告倡議透過「公私營合作」破局,釋放農地轉變用途的潛力。所謂公私營合作,既涉及政府在相關私人農地周邊提供基建設施,以促成較高密度發展(較易獲城規會開綠燈);並要求地產商在這些土地興建私樓的同時,也提供公屋、居屋等資助房屋,實行各取所需,達致多贏。
當然,這難免仍會甩不掉「利益輸送」帽子,例如各大地產商在新界都有農地,而政府決定在哪個地段提供基建配套,肯定會令周邊農地價值水漲船高,擁有這些農地的地主勢必受惠,相反其他沒被揀中(或着數較少)的地產商,自然不是味兒,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
因此,搵地報告提到有意見認為,應該引入一個公開、公平及透明的公私營合作機制,藉此盡量釋除各方持份者疑慮;此外,亦可考慮制訂地產商需要提供的公營房屋數量指標,例如講明最少一半樓面面積撥作興建公營房屋,讓公眾更容易接受這種有可能「明益地產商」的合作模式。
無論如何,利用私人新界土地成為整份搵地報告第二多人贊成的選項,在問卷調查中錄得68%支持率,僅次於毫無爭議的棕地發展。
正如土地小組主席黃遠輝指出,搵地十萬火急,政府除非有強烈理由,不應輕言放棄8項建議之中的任何一項,更何況是排名第二多人贊成的選項。
可紓緩土地短缺建奇功
可以預期,現屆政府若真正「事不避難」,短期內將就農地公私營合作有所動作,包括設定所謂「公開、公平及透明」機制,配合廣泛民意作為尚方寶劍撐腰,相信較能抵禦「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質疑。
據搵地報告保守估計,利用新界私人農地單計中短期已可提供150公頃土地,比棕地發展(110公頃)更多,幾乎佔中短期總供應(320公頃)之一半。正當很多人爭辯收回高球場和東大嶼填海等惹火倡議,農地合作有機會悄悄暗渡陳倉,成為中短期土地供應最大來源,為紓緩本港土地短缺建下奇功。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東亞百周年酒會 4000賓客到賀 |
上一篇: | 滬指臨近破底 恐再掀質押風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