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
筆者上周寫過〈出口出力出錢救市〉,預言在深圳市率先成立100億元(人民幣.下同)基金打救上市公司之後,全國將有更多城市仿效;沒料到果然出現此「劇本」橋段,北京市各區近日有同樣舉措,金額高達幾百億元,用作支持陷入困境的上市民企。按此趨勢,全國各地「打救民企」基金規模可能以萬億元計,很容易令人聯想起2008年「4萬億救市」後湧現的地方投資平台,只不過當年的旗號是推動基建,今次則為支持民企。這劑特效藥能否靈驗尚待觀望,只怕也會衍生包括債台高築、資源錯配、利益輸送等諸多後遺症。
《北京日報》昨天報道,為了「全力支持民企發展」,該市下屬各區已紛紛通過設立基金或專業平台形式,為當地上市民企解困。其中,朝陽區、海淀區、西城區已設立的基金規模分別為250億、100億、100億元,即單計此三區總額已達450億元。
據報道,這些基金主要用作支持暫時陷入流動性危機,但業績良好、專注實體經營的優質民營上市公司,援助方式包括貸款或入股,然而「不會謀求控股權」。除了政府出資,基金亦打算引入合作金融機構及其他社會資本,藉以擴大規模。
挽救押股民企免爆倉
正如筆者在〈出口出力出錢救市〉一文指出,A股滬深兩市3500多家上市公司當中,目前共有2422家的大股東向金融機構抵押了股權融資,即俗稱「孖展押股」借錢,佔上市公司總數68%,單計民企佔比更接近九成(因國企甚少會抵押股權);隨着上證指數由年初3350點急瀉至2500點水平,插穿2015年「大時代」股災低位,很多這些民企大股東現正面臨「集體爆倉」,一旦觸發「人踩人」連鎖效應,勢必上演超級股災,更將危及整體經濟以至社會穩定。
正因如此,中國政府當務之急是挽救大批上市民企免於爆倉,一方面在中央層面出聲力撐及推出多項措施,同時授意地方政府出錢救助各地所屬上市公司,所謂「自己民企自己救」。
在此背景下,深圳市政府早前率先成立了首個100億元基金平台,供當地上市公司大股東押股借錢,年利率和抵押率分別為9厘和70%,均遠優於市場水平;例如市值10億元的股份,抵押給政府可借到7億元現金,而若押給證券商,最多借到3.5億元,且年利率達雙位數字,變相地方政府取代了證券商角色,以「超筍」條件借錢予民企老闆「轉孖展倉」,避免他們爆倉拖累大局,堪稱「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法」;看來這只是首批子彈,深圳市政府後續還安排了數百億元專項資金,用作協調化解上市公司大股東質押風險問題。
至於這次北京各區撥款最少450億元,就更進一步,既向大股東貸款,亦會直接向上市公司注資入股,預料有助民企化解財務危機。在深圳和北京牽頭之後,預料全國將有更多地方政府有樣學樣,畢竟這對於當地提振經濟、穩定社會、維持就業及創造政績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況用的是「公家錢」,地方官員何樂而不為;按此趨勢,以全國有三十多個一級行政區及三百多個地級或以上城市,最終的「救市基金平台」規模很可能達到數以萬億元。
10年前救市賬單未找清
一切似曾相識,令人想起在2008年「4萬億救市」後湧現的地方投資平台,同樣由中央政府授意,並由地方政府出錢設立,用作推動基建以挽救當時環球金融海嘯下備受威脅的內地經濟。這劑特效藥結果非常靈驗,甚至獲得超乎預期的效果,直接推動中國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快速地超日趕美,大大提振國威,可是也留下包括地方債危機、過度投資、資源錯配、貪腐猖獗等諸多後遺症,以至當局近年力推供給側改革、金融去槓桿等痛苦措施,其實仍是在為10年前那張賬單找數。
歷史往往循環,想不到時隔10年,上一張卡數還未清完,眼下中國政府面對貿易戰、國進民退、內需不振、投資失速等內憂外患,似乎又要被迫重施故伎,讓「4萬億救市」招數借屍還魂。當然,這次直接塞錢予民企大股東或上市公司,儘管難免仍有利益輸送問題,但比起當年由地方政府去推動基建,經濟效益或許會更高,最大的後遺症可能在於加劇地方債危機。
最終如何填氹?不外乎土地財政或者貨幣寬鬆。有趣的是,根據北京市國土資源委員會最新消息,該市將在第四季加快土地供給,11月最少有13幅地拍賣,涉資逾300億元,兩者皆打破歷來紀錄。由此看來,雖云「房住不炒」,惟最能打救中國經濟的始終是樓市。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亞太最多旅客到訪城市 香港跌至第七 |
上一篇: | 對策新瓶舊酒 習總留有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