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4日

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直銷一姐變身科技智囊 鄭李錦芬團結創科新思路

曾是全球直銷界一姐的鄭李錦芬(Eva),成名戰是突圍內地直銷禁令,成功令公司扎根中國。挾着兩度獲《福布斯》評選為「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女性」的光環退休,兩年前技癢復出,當上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以智囊身份推動創科浪潮。兩個戰場同一原理,以道理和情感說服不同界別,扭轉迷思。

沒料到鄭李錦芬的開場白頗為反高潮,「對於創科這個主題,不肯定我是你採訪的最佳人選。因為作為智庫,創科只是其中一個項目,我不想裝作專家。」但她一絲不苟的妝容下,一貫精明幹練。

辦博覽撒播種子

鄭太這種剛柔並濟的世界級CEO,視點當然跟一般人不一樣,說到統籌創科博覽,她要求做到有Impact。今年9月24日至10月2日為期9天在灣仔會展舉行的大型展覽,主題是「鑑古追今 開創未來」。搜羅的近130件珍品之中,不少來自向多個內地博物館借取參展,並涉及中國科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聯辦教育科技部等重量級部門。鄭太自信地說:「要做比較獨特的活動,能夠引起全城關注,促動創科浪潮的活動,不是看完就算。」想掀起全城科普熱潮,就需要在布局上吸引到各界參加。

超級天眼鑑古今

主辦單位將博覽分成5大展區,來個古今聯乘:「天」、「訊」、「海」、「中科院互動展區」及「香港之光」,一方面尋根,一方面追夢,不但展示現代中國最先進的科技,也呈現古代中國的創科基因。

為吸引創科迷學生,古代重點展品就有「鄭和寶船」,現代則介紹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超級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能夠接收1351光年外的脈衝星訊號,更能探索137億光年銀河系以外的宇宙深處。

此外,阿里巴巴數據科學家華先勝博士將探討人工智能,徐立之等本港10名頂尖科學家暢談科學,還有中國紅杉資本沈南鵬分析創科前景,藝人謝霆鋒分享創業歷程等。博覽更特設親子日活動, 讓科普更加老少咸宜,滲透至香港的不同階層。例如請來中國女太空人王亞平口述太空見聞,又安排巴士接載偏遠的基層學生,讓視障人士和弱勢社群參與,展現團結社會的力量。

雖然團結香港基金是主辦單位,但不會包辦活動的所有工作,而是跟合作夥伴一齊推動,讓社會不同崗位亦能努力,「每個活動都有合辦機構,如負責找活動主持人、邀請觀眾,大家一起設計節目。」

對鄭太來說,創科博覽只是撒播種子,若希望喚醒全城的關心和重視,首先要扭轉大眾對職業前景的迷思。

傳統思維須扭轉

傳統上,香港科學、科技、工程學及數學(STEM)畢業生的工作前景,不如商業、金融、醫科和法律等行業吸引,因此形成一個科研和工程人員不足的惡性循環。「不少人覺得創科與自己無關,但科技日新月異,世界瞬息萬變,再過10年、20年,哪些行業最有發展潛力,未必是傳統或熱捧的行業。」鄭太認為,社會不需要人人做科學家,可是大家須重視科技帶來的轉變。

她引述團結香港基金最近的《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指出,本地科研投資額在2013年約為156億元,即本地生產總值(GDP)的0.73%。相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國家及城市,如新加坡的2.1%,日本的3.5%及南韓的4.1%,本港研發投資比例非常低。「政府要擔當牽頭角色,一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亦要檢視相關制度是否需要有所改變。」她說,在0.73%的研發投資中,政府有關支出佔0.4%,僅及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家的一半。「商業研發的支出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3%,政府有什麼引導性政策,讓企業多做創投和研發?稅收方面,會不會有多些鼓勵,這些都要探討。」

鄭太建議政府在未來10年,把公共科研支出的比例提升至佔GDP的1%,並向研究資助局注資500億元,讓其每年增加約20億元撥款。此外,多加着重「中游」研究,填補本科科研與應用科研的差距,加強兩者的連繫, 為未來「下游」私人科研奠定基礎。

學術商機待釋放

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已有4間大學成功躋身全球50強,鄭太認為,這些世界知名的大學足以孕育創科人才和企業家。以美國為例,矽谷有史丹福大學,而波士頓有麻省理工學院,再看近年的深圳,當地不乏創科龍頭企業,如華為、騰訊(00700),附近雖然有大學,但未及國際知名水平。

香港無法孕育龍頭科企,究其原因,源於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的撥款審批基準側重學術論文,「如果你是教授,想升職、想部門在大學受到重視,自然傾向多做學術研究。」應用研究無法轉為商品,結果寶貴的大學科研力量無法有效地釋放。

她建議日後UGC審批撥款時應考慮學術以外的因素,「衡量能否將知識和實際效益轉移到社會民生經濟上,令整個社會受惠?若能釋放教授那股力量,加上商業投資支持,就會產生好多商機,真的帶動到經濟。」

由直銷一姐到創科智囊,鄭太的使命始終如一,就是改變人的傳統思維。不同的是,現在的對象廣泛得多,由政府、大學到教授,以至普羅大眾和年輕人。她笑言,這項目充滿挑戰,亦須時間潛移默化,但以港人聰明和務實的特質,相信最終會放開成見,迎頭趕上。鄭太語重心長地說:「講到底,港人是聰明人。某些年輕人或有較獨特的思維方式, 但絕大部分人都是流着中國人的血,走向中庸之道。」

採訪、撰文:蕭瑩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