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8日
為了協助觀眾對《指環》第一部樂劇《萊茵的黃金》有更多了解,香港管弦樂團在演出前主辦了三場專題研討會:第一場研討會去年11月29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由港樂行政總裁麥高德(Michael Macleod)主講;第二場研討會去年12月13日在香港中央圖館舉行,由筆者主講;第三場研討會今年1月2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奏廳舉行,由美國西雅圖歌劇院教育總監艾略特(Sue Elliott)主講。
麥高德用了六十分鐘講述華格納(1813-1883)的創作生涯,輔以圖表、幻燈片和音響。首先,麥高德肯定華格納在歐洲歌劇史裏的重要地位,說華格納在蒙特威爾第(Claudio G. A. Monteverdi,1567-1643)於1607年首演歐洲第一部歌劇《奧爾菲歐》(L'Orfeo)之後,到理查.史特勞斯(1864-1949)和嚴納切克Leos Janácek(1854-1926)這段歷史裏,華格納一直走在時代的前面,無人能超越他的創作技法。然後麥高德逐一介紹了華格納的十三部作品。
走在時代前面
在結束段落裏,麥高德引用了兩位作曲家的話來調侃華格納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說在聽完《眾神的黃昏》最後幾個音符之後,有一種被放出囚牢的感覺;法國作曲家法瑞(Gabriel Fauré,1845-1924)則勸導人們無論如何都應該去一次拜魯伊特,記得多帶些手帕抹眼淚,還要吃鎮靜劑。
會上,前香港演藝學院院長、意大利歌劇製作人盧景文,港樂首席單簧管安祖(Andrew Simon)和首席小號麥浩威(Joshua Mac Cluer)簡略地談論了樂劇製作和演奏方面的經驗。由於設有即時傳譯,因此講者與眾之間頗有互動。
要在九十分鐘裏介紹四聯劇《指環》絕非易事。筆者用圖表介紹的人物,輔以樂劇演出的片段,以期讓聽眾對劇裏的主要角色留有印象。首先,聽眾應了解歌劇與樂劇兩者之間的分別,然後將華格納的作品分兩類,《漂泊的荷蘭人》、《唐瑟慧》、《羅恩格林》三部為「浪漫歌劇」;《特里斯坦》、《名歌手》、《指環》四聯劇,以及《帕西發爾》等七部為樂劇。在播放樂劇片段的過程中,提醒聽眾注意「主導動機」、「整體藝術」、「無間斷旋律」等概念。《指環》裏的角色,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眾多又複雜,筆者在講述過程中,特別注意「角色特性」和「音樂特性」,以及與「主導動機」的關係。
圖表看《指環》
《指環》所反映的藝術觀與哲學觀主要反映在歐洲尤其是日爾曼民族的文化、宗教、倫理上,較難引起中國人的共鳴,但《指環》的音樂卻有着難以抵抗的吸引力。華格納的「整體藝術」理論,將音樂、人物、故事情節等通過主導動機,豐滿的和聲與對位,再加上輝煌的配器和連續不斷的「無終旋律」混為一體。
在「嘉賓討論」一節裏,樂評人劉偉霖和音樂鑑賞人譚榮邦介紹了他們在歐洲觀賞《指環》的心得體會。
嚴謹曲體分析
港樂特地從美國西雅圖歌劇院將教育總監艾略特女士請來主講《萊茵的黃金》。艾略特以作品分析的方式,詳細地剖析了開始段落萊茵三水仙與阿爾貝里的音樂與和聲結構,將八支圓號/華格納大號的演奏予以詳細解說;然後對各個角色和樂段進行分析,包括和弦的轉換、對責任的提示、神界與人和地界之間的衝突、阿爾貝里的選擇和行動、胡坦的違背諾言、阿爾貝里與胡坦的對抗、阿爾貝里的詛咒、神秘人物艾爾達、法哈拉宮等等。重要的人物和唱段均播放錄音,是一堂非常嚴謹的曲體分析課。
艾略特女士說欣賞《指環》需要清楚地知道這套作品的「音響世界」和「故事和⻆色世界」,以及「神界」和「非神界」的世界。華格納要摧毀舊世界,建立他理想的、充滿了正義和愛的世界。
撰文 : 劉靖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