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憑Kitchen Confidential於2000年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Anthony Bourdain一書成名,他當時如此賣花讚花香:「如果你冇睇過,別再吃飯!」你可說他為人沙塵,但其著作言之有物,文章散落四海。
文人通常膽小,但Bourdain心口掛勇字,品嘗過無數騎呢古怪食物,帶觀眾捐窿捐罅見識花花世界,「我不在乎觀眾喜不喜歡,巴士埋站也不會所有人落車或上車。」Bourdain詼諧幽默,講得寫得,好奇心和求知欲超强,既是文人,也是食家;既是主持,更是旅者。性格決定命運,多變的個性為他帶來了艾美獎。
美國許多電視節目之所以充滿魅力,源於節目不是行屍走肉,而是有靈魂有個性的製作,至少重21克的「節目靈魂」就是主持人。假如你厭倦了本地單一化的旅遊節目,恐怕早已聽聞過CNN的高收視節目《波登闖異地》(Anthony Bourdain : Parts Unknown ),甚至是Bourdain的粉絲。
榮獲第五十七屆艾美獎系列節目的《波登闖異地》踏入第三季,現逢星期二晚十時在TLC旅遊生活頻道(nowTV213台、有線電視54台及bbTV317台)播出。
Bourdain身兼廚師、作家、食家、旅行家和主持, 今次帶你前往印度、泰國、俄羅斯、巴西、法國、墨西哥、美國密西西比州和拉斯維加斯,行程當然不能與一般鴨仔團相提並論。
Bourdain接受訪問時說:「我們不止在城市尋找吸引美國觀眾的餐廳,這對我們(製作團隊)並不吸引,每一處我們去的地方,為的是尋找對的人,像當地百姓起居生活,我們想知道他們在夜店玩到凌晨二時後,最想在哪兒吃東西,也想知道他們住處附近有什麼美食,盡可能尋找最地道的東西。」
說話大膽愛刺激
節目內Bourdain儼如翻開個人私密旅行日記, 深入鮮為人知的角落,發掘別樹一幟的美食和文化故事,而非硬銷哪兒浸溫泉最好、哪兒購物最划算,總之要你徹徹底底了解最地道的異國風情。
「每一集,我們都想帶一些之前從來沒經歷過的東西給大家,你們喜歡與否,我們不太關心,製作節目時的目標是追求更大膽、更具創意、更具挑戰性,希望每次都用全新手法講故事。」
主持風格生鬼的Bourdain行事不按常理出牌, 不經不覺進入電視界十三年,2002年現身美食節目A Cook's Tour,三年後主持《波登不設限》(Anthony Bourdain:No Reservations),開始拍攝旅遊式美食節目,直至2013年憑《波登闖異地》系列紅到發紫,奠定飲食旅遊節目王牌主持的地位。
Bourdain參與真人騷烹飪比賽節目The Taste時所說:「我是一個百足咁多爪的人,對大小事情都感興趣,參與節目的大前提是我能夠全情投入,那麼肯定可以吸引到部分觀眾,正如一輛巴士埋站,也不會所有人上車或落車。」
Bourdain喜歡與當地居民邊吃邊談,輕輕鬆鬆聆聽人生點滴,甚至讓當地人娓娓道出個人故事,使節目像紀錄片一樣承載了人文風情。
轉行需要莫大勇氣,Bourdain在廚房內度過了三十年光陰,試問人生有幾多個三十年?「回望自己的人生,我覺得大部分時間我是一個很消極的人,非常陰暗的人。」Bourdain當年從廚房看世界時如此形容過自己,但如今已經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同時希望《波登闖異地》能夠帶給觀眾對個別城市的全新觀感。時至今日,他什麼都敢說,曾在節目內揶揄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樣貌似足「黃面婆」,可見近年花甲,人生已擱下了沉甸甸的包袱。
生於紐約的Bourdain憶述年幼對食物的熱愛始於一次到法國探親,在漁夫的船上嘗到生平第一隻生蠔的滋味,1974年決定攻入飲食界,四年後在美國廚藝學院畢業,多年來任職不同餐廳,直到1998年成為紐約法式餐館Brasserie Les Halles的主廚,但一個小小的廚房,又怎能困得住放浪不羈的他?
2007年再婚的Bourdain剛巧在成名時與首任妻子離異,或許是寫作使他重新思考人生,除了Kitchen Confidential之外,隨後亦有兩本非文學作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如今其文章見於《紐約客》、《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洛杉磯時報》、《觀察家報》、《金融時報》、Maxim、 Esquire、Food Arts等等,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2006年7月,Bourdain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拍攝《波登不設限》時,適逢以黎爆發衝突,整個團隊與其他美國公民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保護下撤離,那一集特別提到真主黨支持者的遭遇、美國僑民等待消息的焦急心情,還有撤離時的實況等,這一集於2007年獲得艾美獎提名。
揭開伊朗另一面
閱歷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以前Bourdain雖已是成功人士,但仍然被負能量包圍,總覺得「人性本惡」,直至遊走各地,見到不同風光,才有所領悟「我覺得人生充滿希望,我們會被善的事物啟迪,並盡可能活好一生。」
眾所周知,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勢不兩立,但Bourdain就在伊朗見到與主流傳媒報道相反的畫面,「雖然兩國人民關係緊張,但去過那麼多地方,我從未見過有國家這樣熱情款待美國人,記得拍攝團隊有人生日,我們到一間餐廳晚宴,餐廳員工端出生日蛋糕,竟然向我們道歉說,無法在桌子插上一面美國國旗。」在Bourdain眼內,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值得前往旅遊,除了「那些不把自己的食物引以為傲的地方」。
Bourdain這次其中一個到訪的城市是仍然有許多人活於赤貧邊緣的印度,由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出發,感受何謂真正的人多車多水洩不通,四處尋找印度美食的Bourdain,途中竟懷疑自己是否素食主義者,「我在印度食得好好,他們叫路邊餐廳為Dhaba,菜式很美味,這兒用傳統方式炮製蔬菜,簡直一流,如果在紐約要我整天吃蔬菜,就是一種折磨。」
Bourdain又到訪金廟的大食堂(Guru ka Langar),不論階級、膚色、宗教和國籍,人們可以在那裏免費享受齋菜,這個素食廚房的理念就是為錫克教徒提供義工服務的訓練和打破社會階級,
解答極刁鑽問題
之後,Bourdain到了法國城市里昂,並與傳奇大廚並肩出行,在米芝蓮三星餐廳L'auberge du Pont de Collonges內享受難以忘懷的新派佳肴,獲得私家食譜。
Bourdain還去到泰國北部的清邁,體驗一試上癮的咖喱,他謂:「泰北菜不僅是泰式或綠咖喱雞肉,而是多種層次的菜式,又酸又辣,略帶苦味和鹹味,散發陣陣草味,顏色和口感具有脆、軟、冷、熱的元素,融和在一起,泰北菜實在令人驚喜,肯定會令你上癮。」
Bourdain遊歷多國後,心目中的理想國度又是哪裏呢?
「如果餘生只能吃一個國家的菜肴,我會選擇日本;如果餘生只能在一個國家度過,我會選擇意大利。」
事實上,Bourdain無悔當年離開廚房,他坦言很享受在電視鏡頭下的新角色。
至於被問到未來最想去的地方,他想也不用想便說:「也門,這個國家的美麗是無法形容的,但是目前顯然已被阿爾蓋達控制,畢竟我仍然想看着七歲的女兒長大成人,繼續對我眼仔碌碌。」
Bourdain還開玩笑道:「我要她在電視見到我時,感到尷尬不堪,哈哈!」
「今時今日,我就像初生小孩般探索新世界,當我放假回到美國時,為女兒和她的朋友仔弄芝士漢堡,感覺自己就像烹調異國食物,感覺怪怪。」
當世界愈來愈虛假,Bourdain的真我個性正好滿足觀眾的胃口,讓我們在他帶領下認識到更多城市的真實面貌、真實的地道生活和真實的人。
撰文:潘天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公共空間揚中樂 |
上一篇: | 觀塘瑪利諾書院校長真諮詢落實時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