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
初為醫科學生時,非常期待能夠進入臨床階段。原因是可以很威風地於頸上掛着聽筒到處走。可是,教授見到我們這個樣子,便會訓示我們聽筒只是一種工具,在診症上還是以「問診」為主。沒有基本工夫,有聽筒也沒有用。
胡太的女兒小敏今年九歲,身體基本健康,只是有少許鼻敏感。新問題在7、8月份出現,胡太發現女兒手腳有一塊塊的色素,而且手背也有兩、三粒腫起的東西。媽媽非常擔心是什麼傳染病,所以立刻帶小敏去看醫生。醫生問小敏有何不適,她都說沒有,所以處方了一些簡單的藥物試試,效果當然不大。輾轉地胡太又找了幾個醫生為小敏診斷,診斷結果有些是說發炎、有些是說敏感、有些說要切組織化驗才可知道,總之,就是沒有進展。後來,有個朋友說,時近農曆七月鬼節,迷信一點可能與鬼怪有關。胡太跟着建議,做了些儀式,但是不果。
在朋友介紹下,來到我這裏。從外觀上,那些色塊和腫粒很像皮膚重複受傷後的反應。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原因是搔癢,繼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發炎後色素沉澱,以及皮膚角質層增厚(苔癬化),問題是為何小敏一口否認呢?結果,我讓小敏先回家,然後叫胡先生胡太太靜悄悄地觀察小敏的小動作和睡覺模式。一星期後,胡太發覺原來小敏在看電視、發呆和有點緊張時便會搔腳和手背。可能心裏不想人發覺,所以在遮遮掩掩下搔癢不容易被人察覺。且在睡覺時,她抓得特別厲害。
既然事情已經水落石出,我就再約見小敏。告訴她這些印和粒粒很影響她的外觀,尤其是她是一個可愛的女孩。同時,我們明白她非蓄意造成。我給她一些簡單的藥,加上她的合作,情況很快便會改善,小敏馬上答應。六周後再見到胡太和小敏,情況大有改善。大家終於明白,問症固然重要,但是要抽絲剝繭更不可少。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
隔周二刊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雙療法支架復發率較低 |
上一篇: | 慈禧「養生秘訣」—蘿蔔(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