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我搬去紐約那一年,在西村的New School大學念文學創作,住在蘇豪與西村交界的王子街;雖然「家」在芝城,我有半個心一直留在紐約。它是我的美國香港,金光燦爛的同時有點骯髒低俗,成熟詭美。我說芝城是美國飲食首府,正確地說應該是它與紐約一樣,都可以讓你飲得好食得好。我明白這是極富爭議性的,因為認定那銜頭只屬於紐約的大有人在。事實上東岸的精英族看不起中西部的任何文化。「文化?什麼文化?」大家談到Mid-West,只會用嘲諷的語氣提到一片連一片的玉米田,中西部人都是頭腦簡單的「紅頸項」,不知道文化為何物,更遑論什麼飲食之都了。
芝城水平亦高
我這外來的第三者完全不同意這一面倒的、與事實背道而馳的講法。就是光談飲食,雖然我在紐約只住了一年,比較起芝加哥的十一年是太短了,但憑我受過藍帶法國烹飪訓練的觸角,和在兩地每星期起碼兩次外面吃飯的經驗,我可以大膽地概括,芝加哥中(上)價食肆平均水準高,主廚普遍敢破舊立新,自創烹煮風格,或者緊貼潮流,用這幾個指標來衡量,芝城與紐約作為飲食之都,自然難分高下。
紐約市地大人多,是名副其實的大都會,五個城區(boroughs)中,光是一個布魯克林(Brooklyn)的人口就與芝加哥市差不多,但若以人口比例計算,芝城的名廚或人氣餐廳數目與質量都不會輸給紐約。若論餐廳菜式種類多元化,則芝加哥與紐約尚有一段距離。紐約市五個城區裏,任何你說得出、想得出的菜,都有像本地一般正宗的選擇。比方說,在芝城算是冷門的古巴、埃塞俄比亞、寮國等餐廳,在布魯克林和皇后區都有很多選擇。
真的要比較,芝加哥飲食業實在可以硬碰紐約而不太失禮。例如fusion菜,芝城沒有一個David Chang,也沒有像他的Momofuku一般名噪一時,人氣直冒的fusion餐廳,不過它有好幾家fusion做得很成功,雖然沒有Momofuku的知名度,但因為廚師的創意和技巧,可以掌握兩種不同烹飪風格的精神,發揮那種一加一等於三的效果。例如日本廚師Takashi Yagihashi(餐廳Takashi)手下充滿日本風味的法國菜;墨西哥廚師Carlos Gaytan的餐廳Le Mexique,提供的法國式墨西哥菜從味道到「樣貌」都有創意;而韓籍主廚Bill Kim的BellyQ,雖然沒有前兩者的米芝蓮星,餐廳布置也簡單平常,並無挺直的白枱布,但是BellyQ菜單上的韓式美國菜和燒烤,價錢大眾化,而且常有一些叫人驚喜的選擇。
名女主廚餐廳
至於飲食界少見的、有號召力的女主廚,兩地均有很了不起的代表。紐約有英國廚April Bloomfield的The Spotted Pig、美籍華人Anita Lo 的Annisa;芝加哥有原籍中西部Stephanie Izard的The Girl and The Goat、Carrie Nahabedian的Naha,這些都是得獎無數的主廚,她們的食肆天天高朋滿座,口碑非常好。談到芝加哥的Izard,我不得不趁機高攀一下,她是我的師姐,我們都是藍帶學院的畢業生。當然,學院在美國幾十年歷史,像Stephanie Izard那樣,畢業後幾年間就可以席捲美國飲食界,事實是寥寥可數。「女孩與山羊」是她第二間餐廳,只開晚飯時間,從第一天開始就天天爆滿,四年多下來,今天要有一個正常晚飯時間的桌子,起碼要四、五個月前訂位。沒有訂位想碰彩也可以,不過要有等兩三個小時以上的耐性。女孩甚有生意頭腦,兩年前在山羊斜對面開了「小山羊」,從早開到晚,不設訂位,一樣叫座;另外去年6月在芝加哥火車站附近的法國美食廣場內開設「小山羊麵包」,專賣三文治等包點給上班一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請聖誕老人飲Glögg 芬蘭大廚掛念白色寧謐 |
上一篇: | 兩輪走訪瀨戶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