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2月9日

陳景熹 物理治療

行山的肌肉運用

近年香港人愈來愈喜歡行山,在香港行山是很舒服的,因為山徑接近市區,不用帶很多東西,所以對腰背和核心肌肉(core muscles)的力量和耐力要求相對低。而下肢肌肉的使用,不同的行山徑便有着明顯的分別。香港的行山徑,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政府興建的,好像郊遊徑、麥理浩徑等,路很寬,路基很好,而且在陡的地方都建了樓梯,很好走。另一種是行山人士走出來的路,俗稱絲帶路,路較窄,路基鬆,陡的地方有時候需手腳並用,對平衡力要求較高。

我們行山時,不論政府路還是絲帶路,都會用到下肢的大肌肉,好像股肌(gluteus)、四頭肌(quadriceps)、膕繩肌(hamstrings)、 腓腸肌(gastrocnemius)等,來協助我們爬樓梯和走上下坡路,所以在行山前後,都應該把這些肌肉拉鬆,以免受傷及乳酸積聚。至於行絲帶路時,由於對平衡力要求較高,有一組肌肉需特別留意。

每當我們走完一些崎嶇,需要爬,立腳點很小很窄的山路後,小腿中下方會特別痠痛。那不是腓腸肌疲勞,因為腓腸肌的肌肉部分主要在小腿的上半部。那痠痛,其實是來自另一塊肌肉──比目魚肌。比目魚肌位於腓腸肌之下,被腓腸肌包覆着,由脛骨和腓骨上端伸延至足踝,因形像比目魚,故得名。它的功能是抬起腳後跟,尤其走路時,有很高比例是慢速收縮肌纖維(slow-twitch muscle fiber),而另一功能就是維持我們的直立姿勢,保持身體平衡。

在我們走崎嶇山路時,比目魚肌便會用得比較多,從而容易疲勞,令乳酸積聚,引致痠痛,所以我們在走這些山路時,一定要把這肌肉也一併拉鬆,拉筋的方法其實跟拉腓腸肌的動作差不多──前後腳跨步,需要拉的腳放在後方,腳趾向前,足踝貼地,前膝屈曲往下壓,同時後膝也微曲往下壓,直至小腿後下方有拉扯的感覺。這個動作每次定着十五秒,行山前後各做五至六次,行走時便沒有那麼容易疲勞,行完後也不會那麼痠痛了。

作者為註冊物理治療師

www.bethesda.com.hk

隔周二刊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