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今年澳門國際藝術節請來的意大利西西里合唱團除了上演貝利尼的歌劇《諾爾瑪》外,還演唱羅西尼(1792-1868)的《小莊嚴彌撒曲》(Petite Messe Solennelle),這部「小彌撒曲」並不「小」,演出時間近一個半小時,原為十二名合唱者、兩架鋼琴、風琴而寫的宗教合唱曲。
全曲共有十四樂段,包括常規彌撒《慈悲經》、《榮耀經》、《信經》、《聖哉經》和《羔羊經》五段以及《人們向你感恩》、《上帝吾主》、《除去世人的悲》、《唯有你是神聖的》、《與聖靈同在》、《十字架上》、《在主裏被拯救》、《前奏曲》(純器樂樂段)等九段,充滿了豐滿的和聲、半音音階和優美的旋律。
和聲豐滿充滿激情
負責指揮的是法蘭西斯哥.高士德(Francesco Costa),獨唱的包括女高音瓦萊里婭.塞佩(Valeria Sepe)、女中音琪雅拉.弗拉卡索(Chiara Fracasso,在《諾爾瑪》裏飾演諾爾瑪的朋友)、男高音奧勒斯特.哥斯莫(Oreste Cosimo,在《諾爾瑪》裏飾演波利翁的朋友)以及低男中音吉安盧卡.費拉(Gianluca Failla)。合唱由鋼琴和管風琴伴奏,前者為羅拔圖.莫茱蒂(Roberto Moretti),後者為吳佳雯。
羅西尼是十九世紀意大利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但在三十七歲後便輟筆停寫,後三十七年的生命花在美食上。羅西尼的喜歌劇機智、明快、典雅、趣致、幽默,深受歡迎。這部《小莊嚴彌撒曲》的和聲豐滿渾厚,結構緊湊,充滿了激情,卻少了優美的旋律。四位獨唱者裏,女高音較為出色,女中音是豐滿圓潤,略欠聲量,男高音和低男中音的音色較緊,尤其高音域,欠流暢。指揮十分賣力,似乎動作過多。
澳門的崗頂劇院是所只有一百個座位的小歌劇院,舞台前有一個小小的樂隊池,只能供給十餘人的空間,幾年前翻修後,顯得更溫馨可愛,高度商業化的香港是難以「供養」這麼一所缺乏經濟實效的演出場所。
兩幕間劇詼諧趣致
今年的國際音樂節為這所小劇院安排了兩齣十八世紀意大利神父馬丁尼(Giovanni Battista Martini 1706-1784)的兩齣「幕間劇」(Opera intermezzo,中譯「歌劇幕間劇」,也就是正規歌劇兩幕之間的小歌劇,以解觀眾之悶)。馬可尼是十八世紀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歷史學者、作曲家,有大量的著作,J. S.巴赫和莫扎便經常寫信請教馬丁尼。馬丁尼的音樂作品包括聲樂、清唱劇、鍵盤及器樂作品如奏鳴曲、加儂曲等。
「幕間劇」流行於十八世紀上半葉,是喜歌劇的前身。十八世紀初,意大利正規歌劇的三幕之間出現了單幕帶有喜劇性質的表演,通常只有兩個角色演唱,其餘為啞角。「幕間劇」的故事不一定與正規歌劇有關聯,但其輕鬆滑稽的風格與正規歌劇形成了顯明的對比。馬丁尼共寫了三齣「幕間劇」,這次演出的《唐吉訶德》和《音樂教師》均創作於1746年。
《唐吉訶德》與《音樂教師》均由意大利博尼亞市政歌劇院(Teatro Communale di Bologna)製作、演出,導演加布里埃萊.馬爾凱西尼(Gabriele Marchesini)。由保羅.曼志尼(Paolo Mancini)指揮博洛尼亞市政歌劇院樂團伴奏。《唐吉訶德》的演員男高音艾爾諾.卡沛多(Aldo Caputo、飾演唐吉訶德),女中音安東內拉.科拉揚尼(Antonella Colaianni);《音樂教師》的演員也是這兩位,分飾教師與學生。
《唐吉訶德》和《音樂教師》是典型的巴洛克樂派,開始是明快的樂器演奏,演唱包括詠嘆調和宣敍調,詼諧趣致,尤其《音樂教師》,教師男高音充分顯示了他那純熟高超的美聲技巧。
撰文 : 劉靖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