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
生活節奏急促,速食文化的影響,往往令港人忽略健康,早前有團體就「港人生活飲食習慣、四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認知及身體檢測」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少香港市民受四高問題困擾,然而他們卻沒有正視日常的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
調查發現逾有六成受訪者每星期在家用膳至少七次,但大部分人在煮食過程及選用食材方面只是間中或非經常有決定權,八成受訪者不會留意食物膽固醇含量,超過五成受訪者偏好使用煎炒的煮食方法,顯示很多香港人生活於高脂家庭中。而最近一年有曾經同時出現不同四高徵狀的被訪者,則有疲倦(68%)、胸悶心悸(51%)和頭痛及頭暈(48%)。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已受高血壓(53%)、高血脂(51%)及高血糖(50%)的問題所困擾。過半數受訪者並不清楚引致高尿酸的成因,逾七成受訪者未曾進行過高尿酸的檢測。四成受訪者因為不想花費及認為相關的症狀不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33%),所以沒有就相關症狀進行檢測。
家庭醫生陳海聰指出四高由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組成,四高主要成因之一為進食太多脂肪、糖分、澱粉質或油類的食物,病徵包括容易疲倦、食慾不振、頭痛頭暈、情緒波動、肌肉酸痛、胸悶及心悸。陳醫生強調四高可產生超過十多種的嚴重併發症,如中風、冠心病、糖尿病、血管硬化、肝硬化、肝癌及腎衰竭等,因此絕對不容忽視,建議年齡超過四十歲以上人士必須注意定期檢測及個人四高指標,減少進食不健康食物。
改變生活習慣
腦神經科醫生盧文偉指四高為中風主因之一。四高水平過高,油脂便會慢慢沉積在血管壁內,血管壁逐漸收窄及硬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血管閉塞,腦部的血管閉塞或爆裂便會引致急性癱瘓;而高尿酸會使尿酸鹽沉積於血液和血管壁,導致腦血管閉塞或爆裂,增加中風風險,嚴重可引致急性癱瘓。
要有效預防四高,要先改變飲食習慣,註冊營養師陳勇堅表示,減少進食高脂及高膽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類、內臟、蛋黃、魷魚、墨魚等。他認為現時飲食中有很多糖鹽陷阱,市民難以察覺,飲品是誤攝取糖分的主要來源,「盒裝檸檬茶約有六茶匙糖,而一杯大的奶昔則有十六茶匙,別以為鮮榨橙汁較酸,糖分不高,一杯二百五十毫升的鮮榨果汁,即使不加糖,已內含四至五茶匙糖。根據世衞目前游離糖攝取限量每人每日能量總攝取量10%的建議,然而今年初世衞就糖攝取量新指引將進一步修改減低至5%,現進行公眾諮詢。則以一個每日攝取二千卡路里的女士計算,屆時建議糖分攝取量為一百卡路里,即最多每日吃二十五克糖,但一茶匙有五克糖,則是五茶匙糖,所以一般來說很易超標。此外,在餸菜中加入糖去提升味道也是很常見的,以梅菜肉餅為例,味道雖然是鹹,但其實會加入很多糖令這道菜更美味,這些都是令人不知不覺攝取過量糖分。」
至於多鹽的食物也有陷阱,不鹹也不代表沒有鹽,因為一些食物會隱藏鈉質,當中以調味料為表表者。「慣常用罐頭湯作為醬汁,其實鈉質已超過一天的攝取量。以每天建議最多攝取二千三百毫克的鈉質計算(最好低過一千五百毫克),相等於一茶匙的鹽,然而生理上每天只須五百毫克的鈉質已可過活,但觀乎都市人的生活習慣,會發現經常過量。」
他舉例,別以為壽司很清淡健康,慣常人會不知不覺以豉油作調味,一包又一包,間接吸收過多鈉質。油菜方面,有人以為走油便健康,但實際上卻以大量豉油及蠔油調味,結果增加腎臟負擔。
天然調味取代
要有健康飲食,除了少鹽少糖外,也可以用香草、香料、檸檬汁等替代食鹽或味精烹調。此外,家庭煮食亦要留意食材配搭,如西蘭花炒魷魚 (魷魚為高膽固醇食物)、雲耳蒸雞(雖然雲耳有助降血壓,但蒸雞油分太多,容易被雲耳吸收,影響血脂)、清蒸豆腐(豆腐會影響尿酸)、腰果炒西芹(腰果會影響尿酸)等日常家庭菜式亦屬四高人士「違禁品」類別。
陳勇堅建議一系列健康食材,除了一般的苦瓜、青瓜、洋葱等,還有納豆、三七、紅麴及海之力等。納豆、三七、紅麴是降血壓、血脂及血糖最佳的組合。納豆是日本常見的發酵食品,發酵過程產生具有溶解體內膽固醇及其他調節生理機能的保健作用;紅麴由稻米經蒸煮後加入紅麴菌種(真菌,紅麴菌科)發酵而成,能預防有害膽固醇合成,穩定血壓血脂的水平;三七能有效化瘀止血、增加血管彈性、預防心絞痛及促進血液循環。海之力提煉自活動量大的深海魚,能中和體內酸性及穩定尿酸水平。
撰文︰姜紀茹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