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23日

劉靖之 戲上心頭

《諾爾瑪》 淒美動人

今年是第28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從10月3日以貝利尼《諾爾瑪》開幕,到11月1日音樂劇《戀愛大爆髮》閉幕,中間還穿插兩齣馬丁尼的巴洛克歌劇《唐吉訶德》與《音樂教師》,歌劇、音樂劇節目豐富。筆者觀看了10月5日第二場演出的《諾爾瑪》,現在先談談《諾爾瑪》演出的觀後感。

澳門國際音樂節這次從意大利請來了都靈皇家劇院(Teatro Regio Torino)合作製作,演出意大利十九世紀天才歌劇作曲家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的歌劇《諾爾瑪》(Norma)。除了由呂嘉執棒指揮澳門樂團和「協演」的民眾以及化妝人員外,其他包括導演、布景和服裝設計、排練鋼琴伴奏、合唱指揮及合唱團(西西里島抒情合唱團),以及演員——兩位女高音、一位女中音、兩位男高音、一位男低音。這種合作方式在香港、澳門行之有效,也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令澳門與香港歌劇愛好者有機會欣賞歐洲歌劇。

都靈皇家劇院成立於1740年,多次巡迴在日本、中國和法國演出,並製作DVD發行。這次導演波萊利(Vittorio Borrelli)1991年開始導演歌劇,演出經典劇目如《愛情靈藥》、《波希米亞人》、《塞利利亞的理髮師》等。

西西里島抒情合唱團(Coro Lirico Siciliano)這次表現相當不錯,令整部歌劇生色不少,補償了飾演諾爾瑪的依蓮娜.羅茜(Elena Rossi)較弱的表現。合唱團指揮高士德(Francesco Costa)率團與歐洲各歌劇院合作演出,不僅通過意大利廣播公司送到世界各地,還灌製發行唱片。

筆者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欣賞澳門樂團的演出,自從2008年呂嘉開始擔任這隊樂團的音樂總監兼首指揮之後,樂團有着明顯的進步。

優美旋律高手

《諾爾瑪》舞台設計簡約而機動,頗能顯示出劇作的內容與氣氛。

除了《諾爾瑪》(1831年12月26日在米蘭首演)外,貝利尼還寫了《夢遊病》(1831年3月6日在米蘭首演)和《清教徒》(1835年1月25日在巴黎首演),都不是歐洲歌劇院的常備劇目。貝利尼是優美旋律的寫作能手,如《夢遊病》第二幕裏男高音的「我心悲痛」(Questo pianto del mio cor)、《諾爾瑪》第二幕裏諾爾瑪向月神祈禱時所唱的「聖潔女神,銀光四射」(Casta diva, che in argenti)和諾爾瑪與阿達爾姬薩的二重唱「聽啊,諾爾瑪」(Mira O, Norma!),以及《清教徒》第二幕裏,愛爾薇拉發瘋時唱的「最甜蜜的語聲在這兒響」(Qui la voce sua soave)和第三幕裏愛爾薇拉唱的「獨坐泉邊,孤苦伶仃」(A una fonte afflitto e solo)。

樂團漸入佳境

《諾爾瑪》只有六位主要演員:主角諾爾瑪(依蓮娜.蘿茜飾演)、男主角波利翁(Pollione)(古斯塔夫.波塔Gustavo Porta飾演)、阿達爾姬薩(Adalgisa)(索妮亞.加納西Sonia Ganassi飾演)、奧羅維索(Oroveso,佐治奧.朱塞皮尼Giorgio Giuseppini飾演)以及諾爾瑪的朋友克洛蒂爾達(Clotilde,琪雅拉.弗拉卡索Chiara Fracasso飾演),以及波利翁的朋友弗拉維奧(Flavio,奧勒斯特.哥斯莫Oreste Cosimo飾演)。依蓮娜.羅茜的演唱無論在音色、音量和表達能力和感染力上均未達標,反而飾演波利翁的古斯塔夫.波塔在演唱的技巧(即美聲)較好,令聽眾感到舒暢,雖然未致感人肺腑。

樂團在開始的時候,未能進入狀態,聲部之間聽來各自為政,互不相關。然後漸入佳境。事實上貝利尼對管弦樂法不太注重,序曲聽來有點粗糙。

歌劇啟幕之後仍有觀眾入座,中文字幕的字體既細又小,無法閱讀。這兩樣希望日後有所改進。

撰文 : 劉靖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