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過着「朝九晚六」辦公室生活的白領人士,都有一個共通點,便是因經常使用電腦鍵盤和滑鼠,進行重複性動作,而導致周身骨痛,甚至已經「習慣」了這些身體痛症,認為只屬一般勞損,只要稍事休息,又或多做伸展活動就減輕痛楚,不藥而癒。不過,這些痛症背後,可能隱藏着一些嚴重疾病,都市人不可不知或掉以輕心。
在上市公司任職企業秘書的Crystal,平日工作繁重,近月手指關節開始麻痹、紅腫、疼痛,早前撰寫業績報告期間,部分手指更法無法施力。她最初誤以為是職業性勞損,打算在公司中期業績發布會舉行後,才尋求物理治療。
壯年屬發病高峰期
可是,她連續數天早上起床後,手部關節感到疼痛、僵硬及疲勞,而且情況久久不散,連扭手巾洗臉、開門、扣鈕這些小動作都倍感困難,令她意識問題的嚴重性。她想起早年母親確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前,亦出現類似的晨僵徵狀,大驚之下,立即求診。
醫生為Crystal進行了臨床檢查、超聲波檢查及驗血後,確診她患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Crystal感到十分驚訝、擔憂,因為其母確診時已五十多歲,自己才三十出頭,擔憂未來受該病帶來問題纏繞一世。
風濕病是指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各種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一種,以三十至五十歲為發病高峰期,女性受賀爾蒙影響,病患者女性較多,男女比例是1比3。現時,醫學界仍未清楚風濕科疾病的成因,只知道由某些病毒或細菌感染誘發,若家人是患者,患病的機會可能輕微上升。
有不少患者因未有及早察覺而導致延醫,令疾病不斷惡化,影響患者的活動、生活、工作,故要及早辨別類風濕性關節炎,切勿與一般的關節勞損病徵混淆,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機。
勿與勞損混為一談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處出現在手腕關節,手掌及指骨間關節,早上醒來出現腫痛僵硬可能持續1至2小時,時間一久,關節更會變形,失去活動能力。相反,勞損患者在休息過後,痛楚應會減少,多會於六星期內改善,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會超過六星期。
Crystal屬於較幸運的一群,因為她較早求醫,故關節發炎的位置未至於變形,活動能力仍未受太大影響,只要對症下藥,有效控制病情或減輕症狀,就不會出現明顯的軟骨和骨質的破壞,甚或形成關節畸形的問題。
反之,若患者未有及時求診,後果則可大可小。我曾遇過一位工作繁重的白領人士,發病近兩年,但由於經常要當「空中飛人」,到不同國家開會,根本無暇求醫,即使雙手嚴重紅腫,亦只能靠止痛藥度日。後來,止痛藥也幫不了他時,他才向醫生求醫,發現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且已經出現關節侵蝕,雙手輕微變形,限制了他日後的部分活動能力。
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愈早治療效果愈好,在出現關節破壞之前開始治療效果最好。醫生在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時,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的嚴重程度,檢查手部、手腕、手肘、肩膀和膝蓋等二十八個關節,進行測試了解發炎情況,再為患者作痛楚指數測試、X光檢查和了解症狀持續時間等,作進一步確診。
生物製劑減副作用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需長期用藥,藥物造成副作用,如噁心、肚瀉、脫髮或頭痛等副作用,往往令患者感到十分困擾,有患者因副作用帶來不適,選擇自行停藥,惟此舉實屬不智,令病情進一步惡化。
幸而,醫學界已有有效藥物治療方案,包括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及較新的生物製劑,後者可以直接抑制發炎因子,療效理想,而且不會導致明顯副作用,減低生活所受的影響。
現時,醫生以減少患者疼痛及破壞,保持功能上的正常為目的。當妥善控制病情後,復發機會相對減少,患者沒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徵,關節沒再受破壞,便可鑑定為穩定病情,最終希望可以達致毋須使用藥物治療目標。
藥物治療之外,當病情活躍時,充足的休息可以幫助減少炎症活躍及疲勞,直到發炎逐漸消退時,患者亦可保持適量的運動可以幫助強化肌肉,紓緩關節壓力。
撰文︰李梓恩醫生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乾隆養生秘法——「齒常叩」(上) |
上一篇: | 文藝活動預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