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Atmen是我在柏林Schaubühne看的一個劇目名稱,其意是呼吸。單看劇名,丈八金剛,只將其歸類於抒情小品或荒誕類型。
然而,當看到宣傳品上印有Katie Mitchell的名字,便決心要看看這位在英國戲劇界內獲授OBE勳銜、來自倫敦的女導演,如何在彼邦執導由Duncan Macmillan編寫的Atmen。兩人均來自英國,合作無間,難得我在柏林遇上,實在為自己感到高興。
戲仍未開始,Schaubühne小劇場內空空的單向舞台內,兩個巨型平台豎立於左右兩邊,平台上各自設置一輛單車;一個長條形的錶板懸垂在中間上方。隨着四名工作人員,分別坐到平台兩側的單車上,踩着腳踏發力時,電子錶板上紅色的數字,在黯黑空間裏逐漸亮起;而原本靜止在7,202,952,825的數字,因應舞台上下,各人在單車上發動的能量,數字慢慢地轉換起來、活起來。當演員坐上平台上的單車時,生命在此刻彷彿充滿動能。於是,我們需要呼吸(Atmen),以延伸生命,延續生活。
貼近生活 了解民情
Atmen內兩名劇中人,一男一女,邊踏單車,邊對話,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無聊瑣碎事、東家長西家短;工作上的不平等、趣聞;兩人性事上的協調、生育問題。內容看似稀鬆平常,但箇中說的生活、社會、情狀,均與環保議題掛鈎,特別是生孩子的事。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國度內,誰會沒有共鳴?例如超級市場內,有人錯把狗糧當食物;樓價高企,單身一族無法自擁更大的空間;兩性關係中,各自忙碌,閒暇做愛,成了習慣;在生兒育女問題上,男生看得簡單,女生卻認真非常,當女方道出拒絕生育的原因,是不容許自己增加碳足印—大量釋放溫室氣體數量時,場內爆發的響亮笑聲,以男士為主。這些男女大不同的心態,誰會不了解。
Atmen涉及生活與靈性上的磨合,生活跟環境的關係,生活和社會間的切割;現今世代,你我同樣面對生活上的困局、焦慮、控訴,聽着金髮男女的呢喃、耳語、吵鬧、情話……無分國界,一切皆熟悉,雖令人無語,卻感受甚深。有時,我在想,劇作家的入世出世,往往會較政府高官更能體察民情。
約七十五分鐘沒停頓的對話,演員在節奏、聲調、音韻上的控制,徐疾有序,說到情急時,腳踏在加速,情到溫婉時,腳踏緩緩地轉動,戲味緊湊,吸引着觀眾的注意力,觀眾靜靜地傾聽生活,劇中男女,便是你我在生活中的寫照,當他/她在生活上的控訴,在你對生活有感時,聽得揪心。Atmen將生活換成呼吸,藉着單車的腳踏,領着人們思考生活的速度,面向未來,我們將如何調校其速度,使之不易錯失周邊的風景。
全球暖化令人關注
劇中導演透過舞台設計、具象徵意義的處理,表達了人類與全球暖化的關係;通過演員持續踏單車的過程,展現演員的動能,不僅掌控場內的電力,亦需管理自身的情緒、肢體、精神。導演呈現的不是逼真的摹仿,而是表現,她追求的是表現感情以及表現個人眼睛裏的世界形象。
不常走進劇場的人,常問什麼是佳作?我也常問自己,古今中外,怎樣的戲劇,才算最好?哪位劇作家最棒?導演誰最領風騷?思前想後,我的答案或許未能滿足你,因為我認為:只要能感動你、能讓你想得更多、能使你對生命/生活有另一種視野或想法,能導向你更上層樓。那便是好戲劇、就是好編劇、亦是好導演。我想,你不會說我這是賴皮的!
撰文︰梁慧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張愛玲——華麗的孤寂 |
上一篇: | 情難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