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
一提到敏感,許多家長立刻感到頭痛。因為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可能是其中受影響的一員,但是同時自己卻可能不甚了解許多致敏源的情況。現在希望藉着這個機會多了解一點:
牛奶:奶類和非奶類的模式是無處不在。如果直接列明奶類的名稱,當然容易知道,但是牛奶也可以用另一個名稱存在,包括米糊、酪朊酸鈉、乳果糖、乳清,大家要注意。
至於那些以奶類食品為主要食糧的孩子,一般所謂「低敏奶粉」未必有實際效果。這類奶粉只可用作部分預防的工作,而真正對牛奶敏感的嬰兒只飲用全水解或胺基酸配方。
還有,有人會使用羊奶或豆奶去代替牛奶,以為這是百分百安全。這其實不然,因為羊奶的配方其實與牛奶成分相若,所以並不是完全安全。而豆奶也可對牛奶敏感的人有敏感反應(15-50%),所以有可能需要作敏感測試。
蛋:蛋類可以存在於太多食物當中,所以必須小心,但是有時,此類食物在高溫烹調後,敏感度也可被減少,所以熟食是較安全的。
在以前,部分疫苗在製造過程中採用雞蛋胚胎培養病毒,因而理論上有微量雞蛋的蛋白殘留當中,例如麻疹疫苗(MMR)。所以,以往的建議是要避免注射這類疫苗,或必須在醫院的環境下注射,以便可以急救處理,但是新一代的疫苗已改良了,不再採用雞蛋胚胎培養,所以不會產生過敏反應。
真正有危險的雞蛋敏感是會有大反應, 例如黏膜腫脹和面部腫脹。如果只是嘴邊周圍出現一些紅點並不是真正的反應。
小麥:小麥類的敏感可能是延遲的反應(約二十四小時才出現)。對小麥及其相關製品敏感的話,可以用大米、玉米和蕎麥代替
生果類:第一類敏感是全身性過敏;第二類是口腔過敏反應;交叉反應在生果中很常見。例如花粉、桃和啤梨;豚草、西瓜和蜜瓜。烹調後,過敏情況可大大減少。
以上資料可能令你更清楚你敏感的情況,但是也可能令你更加擔心。總言之,每當你遇到敏感症狀時,要好好記錄相關事件的細節,好讓醫生分析是否敏感和可能的致敏源。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
逢周二刊登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