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7日
柏伊恩(J. Ian Burchett),加拿大駐港總領事。
他說:「香港有三十萬名加拿大人居住,是海外最大的加拿大社區,香港是『亞洲的加拿大城』(Canada's city in Asia)。
香港及加拿大的聯繫可追溯至二十年代,他指:「我們早於1923年已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加國政府在港設立移民機關),1929年則有貿易機關。」而在二戰期間,即在1941年,加拿大更有二千名士兵,對抗日軍,保衞香港。
訪問在柏伊恩位於渣甸山的官邸進行,加國政府十分醒目,早於1972年買下這所房子,作為歷屆領事官邸。他說,上任兩年以來,房子已招待約三千八百名賓客。那是獨立屋,房子有兩層,地下有花園及泳池。門口更設有保安室,前來的客人都要登記。
他單身,跟傭人一起居住。
「我們常常借出場地推廣加拿大。最近,有位加拿大鋼琴家在這兒表演。我們亦邀請加拿大大學的舊生聚會──香港總共有十六萬五千名加拿大舊生!」他說,借出場地的作用在於,領事館能掌握舊生的商場動向,鼓勵投資,以至鼓勵舊生的孩子和親友於加拿大留學。
甚至乎,一些商業性質的活動,也可在官邸進行。「黑莓(Blackberry手機)也在這兒辦過產品發布活動。」
問他借用場地,是否需要付費?他只婉轉說:「有時是夥伴合作關係,我不是為了錢,是為了推廣加拿大。」
加國士兵護香港
他說香港是加拿大於海外最大的社區,「香港有三十萬名加拿大人居住,香港亦有二百間加拿大公司,在這兒設立辦公室。另有三間學校在港,一間在澳門。」而加拿大人在港,主要從事金融、教育、廚師工作。
至於在加國的港人,也不遑多讓。「加拿大有五十萬名香港人居住,可說香港人也有份協助建立加拿大。」
在1941年二戰期間,加拿大派出二千名士兵,助港對抗日軍。「我們有逾五百名士兵戰死香港,他們有的在戰爭中被殺害,有的在北角或深水埗的軍營中死去。」他指,他們是加國首批加入二戰的士兵,也是最後一批撤離的士兵。
「海軍駛出維多利亞港,但他們的英雄事迹,是香港的歷史,也是加拿大的歷史。」談到加港的友好關係,他說:「今天港人拿着特區護照,不用簽證也可以到加拿大去。」
近期,香港政改前途不明朗,不少港人高呼即將移民。香港有沒有出現移民潮?「我看不到此迹象。大部分港人移居加國,都是在回歸前後,現時的加國移民人口,主要來自中國。」他道。
「香港出現不少中港矛盾,既然有這麼多中國人到加國居住,有沒有發生同樣衝突事件?」記者問。
他沒有正面回應問題,只說:「加拿大從來都十分歡迎移民人士,我們是一個非常需要及依賴移民人口的國家。除了香港人、中國人,還有一部分人來自烏克蘭。加拿大基本人口,由法國人及英國人組成。我們也有兩種官方語言,就是英文和法文。從前第三種語言,是阿拉伯文,現在已變成普通話。廣東話當然仍是最熱門的五大語言之列。但現在很多孩子都要學普通話,不論中小學都有課程。我的侄子,也在大學修讀普通話,他現在北京工作。」
不過,根據報道指,加拿大移民局在今年2月宣布終止投資移民計劃,當局隨即把六萬六千份積壓的申請「一刀切」,並向申請人退回全部申請費,當中最少五萬七千份申請來自中國。當地有人批評,政府讓外國人「購買」加拿大國籍,但這些移民又對國家無甚貢獻。
紐約遇上九一一
柏伊恩的客廳放置很多素色的雕塑品,最特別的要算是茶几上的一碟鴕鳥蛋。他的外交官生涯,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即四分之一個世紀。「其中一事最令我高興的是,我可以四處遊歷,鴕鳥蛋是我從南非買回來的。」他道。
他十分喜歡雕塑,尤其是來自加拿大北部的藝術品,「那兒有原住民的石雕。」他說。牆上有一幅沙甸魚畫作,來自加拿大渥太華畫家Christopher Griffin,「這畫反映到我們的漁業文化。」
父母都喜歡旅遊,他指1981年他們已到中國旅遊,「在2004年,他們更乘坐火車由北京到烏魯木齊去。」
擔任外交大使多年,最難忘的一事,莫過於被派往紐約,其時他的身份是在領事館擔任投資推廣組組長。他在1999年抵達當地,逗留四年。
「當然,在這四年內,我遇上九一一事件。」他說。「主要的工作,就是協助身在紐約的加拿大人,他們有人在雙子塔上班,有很多人痛失親友。」
此外,原來當日佷多來自歐洲的飛機不能停泊在紐約,惟有轉飛到附近的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紐芬蘭(Newfoundland)、聖約翰(St.John's)等地,居民甚至打開門,讓滯留的旅客在家暫住。大家可以看到加拿大及美國如何攜手共渡難關。」
問他那次義舉,他扮演什麼角色?
他回應說,主要負責聯絡工作,確保邊境運作順利。他後來獲得加拿大支援九一一事件公共服務獎(the Public Service Award of Excellence for support to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s response to the September 11,2001)。「美加一直都是朋友、盟友。」
「香港在外國人眼中有什麼角色?」
他認為,香港是通向亞洲的入口,不止中國,還有其他亞洲國家。
「香港永遠都會在中國擔當重要角色,香港人明白中國發生什麼事,你們幫助加拿大人更掌握中國現況。香港成功地成為中國以至亞洲的平台。這基於一國兩制、法治、香港人本身的活力。」他道。
「香港人如何令加拿大人更清楚中國現況?」記者問。
「香港人的語言能力很好,你們無論在文化、人脈和親人,都跟中國很有聯繫。若一些公司初來亞洲報到,可先來香港,建立夥伴關係,然後才到內地發展事業。相反,中國公司,也可先到香港,然後才到全世界做生意。」
「有些加拿大公司在香港已有逾一百年歷史了,像宏利(Manulife)、永明金融(Sunlife),兩間保險公司在香港很多年。現在還有加拿大退休計劃投資委員會(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CPPIB)、私募基金等在香港設立公司,他們看見香港的價值,是亞洲的平台,由此吸引中國的投資者。」
他並說:「加拿大的利得稅較美國低20%,就人口及經濟而言,我們雖然是小國,但我們對經濟增長方面是很有野心的。」他道。「別國也可以靠加拿大通往北美、歐洲市場。」
目前,內地到加拿大最巨大的投資項目是油砂(oil sand)、農產品、農業科技。「海產也很重要,不少香港餐館的龍蝦,也由加拿大而來。香港是加拿大第三大牛肉出口市場,在2012年,加拿大出售了總值9300萬加幣的牛肉到香港;而到2013年,它增至1.62億加幣。來自加拿大出口到香港的葡萄酒,去年也增加了110%。」尾聲,他請記者嘗試加拿大風味的brownie(果仁巧克力蛋糕)、曲奇餅。「這些朱古力、燕麥片材料,都是我從加拿大帶過來的。」
撰文︰譚淑美
攝影︰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