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6日

葉兆輝教授 生老病死改造工程系列

人口政策的十字路

最近中央政府對2017特首選舉的決定的確令到不少人感到失望,現在人大提出的各種限制,實際與大部分本地人對特首選舉的願景有很大的落差,就算有不少人士倡議的所謂「袋住先」,大多數市民都是在很不情願和沒有其他選擇的意向表達而已,不要錯誤解讀為支持方案。究竟特首選舉的新安排,能否順利獲得立法會議員的支持,筆者對於特區政府日後的管治更為擔心,可說是寸步難行,而原本去年已展開的人口政策的推行恐怕都會受到影響。其實人口政策制定和推行的影響不會比現在特首選舉政策的影響為少。香港人口的急速老化,勞動人口減少,直接加重社會福利的負擔,有效的人口政策,已不是一個特區政府可以選擇的政策(optional),而是一個必須要處理的問題(must),故此人口政策在宏觀社會工作學,是重點課題之一。

筆者最近有機會到新加坡走了一趟,在港灣地區(Bay Area)近年來的發展實在令人羨慕,新加坡政府的施政執行能力實令人佩服。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保持和提升國家的人力資本為首要國家政策。

新加坡廣納人才

新加坡對教育、培訓和科研的投資,絕不手軟。適齡青年的大學的入學率為24%,香港則只有18%。他們深深明白培訓和改善人力資源是新加坡生存的唯一出路。雖然早前新加坡推出人口政策之後都遇到不少國內的阻力,本地居民要求政府減少移民數量,減輕人口不斷增加對社會和生活的壓力。新加坡政策作出一些微調,減少移民人口的流入,但整體仍然是吸引優才和專才為主;再加上新加坡政府是有系统和針對性地輸入外勞,解決當地勞動人口不足的困局。

新加坡政府可以準時去完成各項工程,實有賴有效地利用鄰近國家提供的廉價勞動人口。無論是從馬來西亞的建築工人,中國內地和印度的巴士司機,還有歐、美、澳科研的專才,實在是「大小通吃」。筆者大學的同事、碩士、博士畢業生,或都成為他們的吸納的目標。新加坡在大學收生方面,都是有策略和部署,一方面增加大學的學位,同時間也確保質素的提升,再加上積極吸引外地的優才和專才,對並且透過政策的配合,使到他們建立強而有力的人才庫,盡快地為移民提供舒適的居住和生活環境,令他們有點「樂不思蜀」的感覺。

香港還在十字路徘徊

回顧香港,現在面對甚嚴峻的勞工短缺問題,引致成本不斷提高。在建築方面,不單止本地的十大工程造成的人力需要,再加上鄰近澳門不斷有大型的建築發展,用優厚的條件吸引本地勞動人口,令本地工人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照顧長者人手不足,安老院服務質素差強人意,勞工短缺問題是主要原因。十分可惜,政黨、工會和政府現在都未能在輸入外地勞工的問題達到共識,眼白白讓香港發展步伐受到阻礙,實在十分可惜。香港的勞動人口一方面老化,另一方面會在2018年後人數開始減少。但本地人口仍然不斷增加,勞動人口減少,老人撫養率相對增加,這種現象會不斷惡化。現在商討的全民退休保障的關鍵是「錢從何而來﹖」根據現時的勞動人口轉變的情況,全民退休的可行性和持續性,實不感到樂觀。

其實,輸入外勞或吸引優才和專才都是不同國家都會採納的方法,解決發展過程中暫時性的人力不足和錯配。當然本地工人的待遇需要保護和改善,僱主也應該履行社會責任,改善工人的待遇和生活素質。但死板一面反對輸入外勞,未能有效吸引優才和專才來港,只會令香港喪失很多發展的機會。

當我們擔心青年人的流動性和向上機會。同樣地,現在香港的政治、經濟情況正在扼殺了很多青年人發展的機會。政治的內耗,經濟的呆滯,實令人失望。當一些商人認為政制既定,一切從穩,香港定必繼續繁榮和穩,但筆者認為,若果香港的特色,言論自由、司法獨立不斷倒退的話,香港不單止在吸引專才的能力相對減弱,更可能未能留得住本地培育的人才。希望政務司司長完成了政制發展諮詢工作後,能夠再啟動真正有用及迫切的人口政策工作。在這方面,宏觀社會工作學者的實證為本政策研究,實有助社會各持份者理性務實去探討這個有關香港未來興衰的重大議題。

脫離城市過客心態

新加坡《海峽時報》的內頁稱為「HOME」,即家庭的意思,而本地英文南華早報內頁稱為「CITY」,即城市的意思。相信這正是反映兩地人口心態的最大分別。新加坡自從1965年獨立後,前總理李光耀先生要為當時的華人、馬來西亞人和印度人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家。 香港回歸之前和後,仍然是一個城市,不同人士在這裏居住、工作,但仍然都是一個城市,沒有很大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相信有關當局需要下多一些功夫培養本地人有一分家的歸屬感。當中方官員不斷提醒和埋怨港人的心還未回歸時,可能中央官員需要更多明白本地人士的擔心和生活上的困難,給予本地居民多一點信任和尊重,才會令這個城市成為一個可宜居的城市。一個有承擔,有願景的人口政策,才可以令香港的將來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現在施政舉步維艱,議員的不斷拉布,社會的撕裂,學生的罷課,佔中的行動,整個社會不停地沒有方向的漂流、內耗,實在令人可惜。

香港一直強調要走向知識型的經濟,需要高素質和技術的人力資源。很可惜,政府和私人機構在開發高科技的行業,缺乏願景和投資承擔,勞動人口的推算不足,正正預先提醒社會怎樣有效面對。人口急劇轉變之下產生的挑戰,香港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改善人力資本,才可以達到可持續發展。香港需要認清定位,投放資源,建設人力庫,這才可以真正為香港未來做好預備的工作。另一方面,只有大多數香港的人能夠脫離城市過客心態,全心以香港為家,才會把目光放遠,投資未來。這是一項巨大的社會改造工程,有系統性的宏觀和微觀社會工作均不可以缺少。

八之三

撰文︰葉兆輝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